今年的保險行業,有點不一樣。
1月份是保險業開門紅的關鍵月份。過去幾年,都是固定收益類增額壽、年金險為主打,今年多數公司開始以分紅險來挑大梁。為了備戰今年的開門紅,去年四季度至今年年初保險業界推出的數百款壽險和年金險中,分紅險占比達到近四成。
現在已經進入3月份,1月份保費收入整體增長情況卻至今仍不明朗。往年上市保險公司都公布月度保費。今年以來只有新華保險、中國太保和陽光保險等部分公司公布1月份保費。其中新華保險增長了32%,太保壽險增長了10.3%,陽光人壽則下降了5%。其他上市保司如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太平等均未公布。金監總局也并未公布1月份全行業的保費情況。
另外,保費包括新單保費和續期保費,新單保費增長情況如何,更能體現分紅險上位后的增長情況,目前也還是未知。
這樣,分紅險挑大梁后能否撬動行業增長,還需要繼續觀察。從業界并不積極的信息披露來看,增長可能并不樂觀。畢竟保險客戶需求仍然偏向于確定性收益。
但讓分紅險上位卻是迫在眉睫。
所謂分紅險是相對于固定收益類型的普通壽險而言的,分紅險收益由固定收益與浮動收益構成,目前按照2%的預定利率給客戶固定收益,同時視投資收益與費用控制情況,將分紅險經營的收益至少七成用于分紅,形成浮動收益,從而改善人身險產品承諾收益過于剛性、投資收益率不斷下滑帶來的行業風險。
如今利率持續下降,保險投資收益承壓,分紅險是保險公司化解利差損的最優解,但至少目前客戶的需求與分紅險的特點還不太匹配,不能不說是一種尷尬。
分紅險曾經輝煌過。2012年分紅險在人身險中的占比達到八成,是各大公司的主打產品,此后經歷了一系列政策調整,到2022年分紅險占比不足3成,幾乎是一蹶不振。其他產品中,增額壽大紅大紫,健康險、萬能險經歷了快速增長的輝煌與規模下滑的落寞。
保險產品結構的變化可謂云譎波詭,其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分紅險能否度過近十幾年的疲軟狀態走向再度輝煌?對行業格局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