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回購不斷加大,重要股東增持不斷加大。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工具逐漸落地并呈現出效果,產業資本“長期投資”的風格正在形成。
根據Choice的統計,去年第四季度,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增持近249億元,比第三季度增長88.91%。;全年產業資本減持規模同比大幅下降60%,違規減持案件減少近50%。
2025年,塑造中長期資金“愿意來、愿意留”的市場生態仍然是當務之急,讓產業資本更加耐心、安心,需要與時俱進的政策工具穩定預期,長期取得成功。
制定“加減法”的政策工具
在去年9月24日的國務院辦公室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宣布將創建兩個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證券、基金和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和增持專項再融資。其中,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融資首期額度為3000億元,引導商業銀行為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提供回購或增持上市公司股票的貸款,為市場注入強大信心。
12月,有關部門進一步優化了回購增持專項貸款規則:一是將專項貸款融資比例上限從之前的70%調整為90%,貸款期限從不超過一年延長至不超過三年;第二,所有已經正式公布回購增持計劃的上市公司和重要股東都可以進行回購增持貸款。
政策工具一經發布,就吸引了眾多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的積極參與。自政策發布以來(截至2月18日),a股上市公司披露,擬申請回購,增持貸款金額超過700億元;2024年,回購和大股東增持計劃的上限接近3000億元,創歷史新高。
如果說支持回購增持的政策工具是鼓勵產業資本“加法”,那么進一步規范減持就是“減法”對市場反應強烈的違規亂象。
去年4月,資本市場新“國家九條”提出全面完善減持規則體系,要求嚴格規范大股東特別是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減持,嚴厲打擊各類違規減持。隨后,5月,中國證監會發布實施《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股份管理暫行辦法》及相關配套規則,進一步規范“關鍵少數”重要股東減持行為,包括加強減持信息披露、要求股價破發、破利、不分紅的上市公司股東減持等。
市場普遍認為,回購增持專項貸款的政策工具對建立增強資本市場內部穩定性、進一步維護資本市場穩定運行、提振市場信心具有深遠的作用和意義。同時,減持新規作為a股市場制度變革的關鍵一步,引導其聚焦公司價值創造,通過約束大股東短期行為,推動a股向“價值市場”和“長期市場”轉型。
產業資本轉向長期
在上述一系列政策和工具的加持下,產業資本正在向“長期投資”的路線轉變。記者注意到,無論是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的增持金額、限售解禁規模還是產業資本減持規模,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但是,要使政策效果持續“保鮮”,就不能放松。資料顯示,今年1月,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增持59.33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約11.14%,盡管受春節因素影響,但近5年同期數據僅高于2021年的42.40億元。另一方面,減持數據顯示,今年1月,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減持146.7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倍多。
雖然受市場估值水平波動的影響,工業資本做出了各種資本行動的安排,但不同階段與時俱進的相應政策工具也是不可或缺的。上個月,六部門再次聯合發布《關于促進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實施方案》,提出央行將根據前期實踐經驗和業務發展情況,不斷優化相關政策,提高工具使用便利性,及時促進工具擴張增量。相關企業和機構可以根據需要隨時獲得足夠的中長期資金來增加投資。
在與上市公司溝通的過程中,記者感受到,持續細化相關政策對穩定預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些持有5%以上上市公司股份的股東告訴記者,目前“增持貸款”工具的平均利率只有2%左右,非常有吸引力。然而,目前似乎還不清楚未來對減持的要求。如果政策能夠持續細化,將更有利于穩定預期,增強信心。
“作為公司的股東之一,我對公司未來的發展非常樂觀,對再融資工具給出的優惠力度也很滿意。但如果我增持的公司股票未來不能及時合規減持,可能會影響我自己資金的流動性。”股東表示,“將減持行為與上市公司股價表現、盈利能力、分紅水平等經營指標掛鉤,對維護市場秩序起到積極作用,嚴格杜絕業績不佳、大額套現的行為。如果在合規的前提下,相對暢通的減持渠道會增強上市公司股東的意愿。”
事實上,上述股東的觀點從一個方面反映了產業資本對政策工具的期望。也是市場普遍預期,通過長期資本入市和結構性工具增強市場韌性,通過監管改革和投資者保護穩定預期,推動資本市場從“短期博弈”向“長期價值”轉型。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