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金盾集團董事長跳樓揭開一些民企負債累累的冰川一角,到市值400億的東方園林遭遇“史上最涼發債”——發債10億僅發出去0.5億,民企頻繁爆雷不僅讓普通消費者失去信心,更讓市場投資者對民企唯恐避之不及。原本融資渠道便不暢的民企在去杠桿的大背景下,融資環境進一步惡化。
傳統民企老總:36%的高利貸算是“謹慎”融資
陶宏(化名)此前是銀行員工,九年前他拋下“鐵飯碗”開始創業,主要做電力材料。他告訴中新經緯客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其外部融資渠道主要通過銀行和高利貸。“銀行借的利率大約在9%,高利貸一般是24%-36%。”對于36%這樣高的利率,陶宏認為自己已經屬于“謹慎操作”了。“一般像基建行業的老板,借錢都是60%-240%的利率。”
陶宏一年需要的外部融資大約為2000萬,不過在今年這種大環境下,陶宏決定“不融了”。“實在不想看資金方的嘴臉。”以往出行必坐公務艙的他今年改乘經濟艙,“能省一點是一點。”
陶宏坦言,如果在今年借錢,利潤率根本無法覆蓋融資成本。據他所知,目前市場上的行情是民間借貸36%起,小貸60%起,從銀行貸款利率9%-13%,但實際利率會達到10%-15%。
為了維持公司運轉,陶宏今年主要做了三件事:砍業務、壓應收、賣資產。“賣了二線城市的三套房還有兩輛車,回收了700多萬;沒有資金到位的項目我就直接放棄;對于不還錢的,直接起訴。”
除了融資艱難外,身為民企在市場上經常會遭到國企的“降維打擊”。“一些地方的城投公司有無數的子公司和孫公司,在市場上幾乎無孔不入,所向披靡。”陶宏稱,這也反過來加劇了民企的融資壓力,沒有市場就更沒有人愿意借錢給你了。
此前、內蒙古多蒙德冶金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石磊就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替民營企業“吐苦水”。石磊表示,民營企業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高于國有企業,但在獲批貸款總額中僅占不到3成,而且貸款利率往往高于國企。此外,一些民營企業一旦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及時償還貸款,再融資就十分困難。
“有時候,一些企業不是因為主觀意愿違約了,是因為小企業財務忘了還錢,或者一些其他的不可抗因素,但現在所有企業都在大數據下生存,一旦對一家銀行違約,立刻交叉違約,被銀行定義為不誠信企業。”石磊說,很多民營企業力量太小,因為這些原因遇到融資難,很難再站起來。同時,由于擔心企業不具有償還能力而提前斷貸抽貸、企業難以獲得長期貸款,也是民營企業融資的切膚之痛。
地產公司財務:即使基準利率上浮30%也得貸
往年財大氣粗的房企今年日子也不好過,無論是股權還是債券融資都處于收緊狀態,此前碧桂園、花樣年、合生創展、富力地產、新城控股等多家房企擬發行的數百億元公司債被“中止”。
事實上,地產債從去年開始已然開始收縮。海通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地產企業債券融資量較前2年銳減,全年總融資額1264.9億元,僅為2016年的16.9%,減少6222億元;2018年3月份地產債發行有回暖,但4月份以來再次回落。
一名投行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房企要融資只能走創新模式,包括發ABS、CMBS、REITS等,如果直接發債交易所那邊也不會批。
而占房企最大比例的融資渠道——開發貸也正在收緊。國內一家排名前十的上市地產公司在東北地區的財務總監張強告訴中新經緯客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據他了解,目前銀行開發貸額度非常緊張,只有一些國有銀行還有額度。“銀行眼里只有民企和國企之分,top30和top10的民企在他們眼里沒什么區別,都是基準利率上浮30%,沒有什么余地。”
但是即便是上浮30%,張強所在的地產公司也別無選擇,“上浮也得貸,不然真的沒錢用,好在一些平時關系維護得不錯的銀行會幫我們預留一些額度。”張強也預計,這種融資緊的日子在今年仍會持續,整個行業都要做好“過冬”的準備。
在融資寒冬里,房地產開發商不得不“抱團取暖”。“現在都流行資金方合作,好幾個開發商一起開發一個項目。”張強說,除了融資趨緊外,資金監管也日趨嚴格。“現在各地房產局都出臺了監管政策,收的房款不進我們公司的賬戶,而是直接進監管賬戶。以往一旦一個項目的現金流回正,我們就會馬上把錢投入到下一個項目。監管這樣一來,資金的流轉速度就大大降低了。”
據了解,以沈陽為例,其在今年5月18日出臺的《沈陽市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辦法實施細則》明確規定,開發企業應當協助購房人將商品房購房款全部存入監管賬戶,并明確監管賬戶僅限開發企業本項目預售資金的收存、撥付;該監管賬戶不可支取現金,不得辦理除查詢功能以外的網上銀行業務,不得辦理質押,不得作為保證金賬戶及辦理其他業務。監管賬戶的管理、監管資金的收存及撥付由監管銀行負責實施。
金融機構:民企債?對不起我們不看
“債券滯銷,幫幫我們。”近期,一張ps“水果滯銷大爺”的“債券滯銷大爺”圖開始在債市從業者的朋友圈流傳,而主要“滯銷”的品種為民企、城投和地產債。
民企債“滯銷”的典型案例便是東方園林。5月21日,東方園林(002310.SZ)公告稱其擬發行的10億元公司債最終只募集到5000萬元,被市場稱為“史上最涼發債案”,折射出民企在當下遭受金融去杠桿沖擊融資無門的尷尬。
在民企屢屢爆雷后,一些機構對民企發債采取了“一刀切”的態度。“對不起,民企債現在我們不看的。”一名大型信托固定收益部投資經理明確告訴其所在部門已經禁止配置民企發行的信用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