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網銷公募基金達10萬億,傳統銷售路在何方
四年前的斷言VS四年后的變化
2015年5月某個周一的例會上。
原老東家市場部老總說:“傳統基金銷售模式已經死了,10年前是怎么在賣基金現在還是怎么在賣”,“我們需要變,要開拓電商平臺、要搶財富業務、要機構零售化、零售機構化”。
開完早會之后,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覺得幾年前我進基金銷售行業的時候,領導告訴我這是朝陽行業;才過了幾年,就告訴我:傳統模式已經死了。當時,心事叢叢的去參觀了汶川大地震遺址,回來之后寫了一篇基金銷售的總結《傳統已死,災后重建》。
轉眼到了2019年,今天晚上整理電腦,重新打開這篇總結。
發現,都過去4年了,基金公司銷售模式似乎仍舊沒有什么變化。
只是時代變了,滿眼都是:
理財子公司來了,公募基金優勢不在
網銷10萬億,互聯網銷售公募基金已經占比達到81%
…… …… ……

傳統模式:基金渠道銷售三板斧“吃飯送禮、跑網點、做培訓”、所謂的銷售思路無外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銷售經理的搞法“新人跑網點、老人忙兌付”。
最近這幾年隨著互聯網的新起,交易變得便捷、信息變得透明、傳遞速度變得更快而且渠道維護成本更低。基金公司大量轉戰機構、財富 端。傳統零售生存空間越來越窄,似乎成為企業不能承受之重。
一、變化的市場VS固化的套路
按照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一個市場從“出現——成長——成熟——衰退”不同階段我們需要采取不同的銷售模式。
比如:某個超市剛引入了一種牛肉:
剛開始接受度比較低,需要促銷人員費力吆喝,甚至拿個鍋現場演示有多么的美味,來讓消費者真切的接受到;
到一定階段,知道這種牛肉的人多了之后,很多超市都在費力吆喝,有先見之明的超市就會將牛肉跟某些調料、某些菜譜放在一起,告訴消費者這種牛肉還有很多種做法哦;
再發展到一定階段,所有超市都這樣做了,競爭越來越激烈,有先見之明的超市開始走品牌經營,告訴消費者我的牛肉是來自XX地方的,是XX喂養的;
到最后,牛肉市場白熱化,所有的超市都可以這樣打品牌了,于是慘烈的價格戰和促銷戰就要上演了,于是比拼就是誰送貨快、支付便捷。
回顧下基金銷售,從誕生到被一部分熟知到被普羅大眾接受到天天基金網、螞蟻聚寶等互聯網平臺出現,我們傳統還停留在吆喝和演示的階段:跑網點、做培訓,我們模式的確跟不上市場的變化。
二、變化的產品VS不變的推廣策略
近幾年基金創新產品很多,同樣的邏輯,一個產品也有其生命周期。比如貨幣基金可能屬于成熟期,養老FOF還屬于初級階段,ETF基金但比較復雜,短債基金相當簡單。
但是我們推廣策略仍然是總行發通知、分行下任務、網點做培訓。我們也沒對產品區別對待,不管來什么產品,都是營銷索引、邀約培訓、合作洽談、網點跟蹤,約定俗成,固定的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