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本文作者Elliott Zaagman(艾略特·扎格曼) 是一名培訓師、組織變革管理咨詢師,專注于幫助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化。他所采用的全方位四維討論模型,可以從內到外改善企業的管理模式,幫助公司盡快邁出通往國際化的重要一步。您可以通過Linkedln或個人微信號:ezaagman 與他聯絡,或關注他的新浪微博和知乎賬號:@Ell小查。
經作者授權,本文中文版首發虎嗅,由虎嗅編譯,轉載須經作者同意,并務必注明該條虎嗅注全文。
編譯 | 烏鴉騎警
題圖 | 視覺中國
最近,一家中國知名車企接連爆發的兩起公關危機引來了世界的目光。很多人紛紛表示,這樣的公關危機足以令他們重新審視正在進行全球化的中國公司們。
這樣的論調雖然有些小題大做,但也并非全無道理。雖然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海外擴張方面表現積極,大手筆交易層出不窮,但喧囂散盡,眾多投資者、消費者和普通雇員們得到的卻是無從兌現的空頭支票和數量驚人的未結賬單。
如今,這些失敗的擴張案例已經影響到了那些在海外投資中有著不錯信譽的中國企業,不少觀察者甚至都懶得去深究那些公司是否真的有違規行為,就匆匆忙忙地發表各種針對的質疑言論。從這個意義上講,最近的這兩起公關危機揭示出的正是中國出海企業所面臨的深層次困境。
處于風暴漩渦中的企業是比亞迪,這家中國汽車生產商因為獲得了沃倫·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支持而聞名于世。
欺詐、足球,以及一連串的問題
這起公關事件即是所謂的“廣告門”,比亞迪宣稱,有人假冒該公司的名義進行了一系列有關廣告營銷方面的商業活動。
這件事乍一聽似乎也是稀松平常,無甚特別之處。但它卻引起了軒然大波。原因很簡單,“廣告門”事件所涉及的是比亞迪和倫敦知名足球俱樂部阿森納隊之間的商業合作協議。
其實早在今年4月,阿森納和比亞迪就已經共同宣布這一合作協議。當時,阿森納方面還曾公開表示,“很高興能與世界上銷量最好的電動汽車公司達成合作。”
根據阿森納官方網站發布的聲明,此次合作完成后,阿森納將授予比亞迪廣闊的市場權益,包括阿森納在全球范圍內的市場營銷資源,阿森納主場酋長球場的LED廣告牌展示,帶有比亞迪品牌裝飾的球隊座椅,以及與阿森納現役球員和名宿在中國舉辦推廣活動的權利。
目前的好消息是,雙方的合作并沒有因為李娟的被捕戛然而止。
說到李娟,這位“有幸”登上比亞迪官方聲明的人又叫作Liki Li,比亞迪稱,此人冒充該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職員,用偽造的公司印章與多家廣告公司簽署了諸多商業協議——其中就包括比亞迪與阿森納之間的商業合作。
“比亞迪已經告知阿森納俱樂部,他們也是此次欺詐交易的受害方。”阿森納在其中文官網上做了如上表態。截至目前,無論是阿森納還是比亞迪都沒有對雙方未來的合作伙伴關系問題作出進一步評論,他們現在都在忙著同一件事:深入調查。
雖然調查結果尚未出爐,但有關這起爭議的討論已經開始發酵。批評者把目光聚焦到了雙方合作的一些細節問題。比如,既然已經早早承認了和阿森納的合作關系,那么比亞迪高管為何又要在此時強調,他們并沒有以官方的名義授權任何人去執行雙方的合作事宜呢?更讓人感到不解的是,根據報道,那個所謂的“騙子”和她的公司其實一直和比亞迪有著多年的業務往來,他們既是比亞迪的知名代言人,同時還屬于比亞迪的供應商之一。此外,這家“騙子公司”近幾年曾代表比亞迪完成了多起合作協議,但現在,比亞迪卻在竭力否認其與該公司存在任何合作關系。
基于此,不少人猜測,比亞迪此番表態的真實目的其實是想終止與阿森納的合作。
“在比亞迪與阿森納的合作已成既定事實,甚至該公司高管都已參加了簽約儀式和新聞發布會的情況下,他們再跳出來否認合作,甚至直接把協議視為騙局就實在說不過去了。在我看來,這樣的表態反而讓人覺得是比亞迪別有用心。”中國體育圈秘聞(China Sports Insider)創始人,在中國體育界浸淫多年的資深記者馬克·德雷耶(Mark Dreyer)如是說,“更何況,如果他們所言不虛,那為何一定要等上兩個月再來出面否認,而不是立即出來澄清?也許他們在簽署合作協議后就改變了主意,只是為了能體面的違約,或者說……安全的退出,才絞盡腦汁想到了這么一個蹩腳的借口。”
當然,德雷耶的觀點也只是一種猜測。由于阿森納和比亞迪目前都沒有披露更多細節,外界也就無法確認比亞迪的真實意圖,因此現在給比亞迪“定罪”有失公允。
但饒是如此,此次公關危機也依然值得密切關注。聯想到最近一段時間,中國企業與海外公司及政府機構打交道時頻頻出現的摩擦,這件看似個例的事件實際上具有以小見大的價值——尤其是當那些貿易糾紛中頻頻出現比亞迪的身影的時候。
至于比亞迪在貿易糾紛中所扮演的角色,持不同立場的人可能會做出不同的解讀。在有些人眼中,比亞迪只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他們之所以會飽受批評,只是受累于近幾年中國出海企業集體性潰敗的大環境。
比亞迪在洛杉磯:承諾太多、交付太少、還有一點點小腐敗
就在這起“羅生門”發生的同時,遠在大洋彼岸,比亞迪還在處理另一場公關事件。
比亞迪的英文縮寫是BYD,意為“成就夢想”(Build Your Dreams)。這個口號用來形容比亞迪實在是再適合不過了,這家公司最不缺乏的就是宏大夢想,他們的目標是要成為全球電動汽車行業的領軍者。而為了實現這一夢想,多年來他們一直在積極的進行海外市場擴張。
在開啟全球化之旅初期,他們就取得了不小的成果,2008年,比亞迪獲得了為洛杉磯市區提供電動大巴的大訂單。一想到比亞迪的到來既能給當地創造就業,又能改善城區空氣環境,洛杉磯的政客們幾乎第一時間就開始全力推進和比亞迪的合作。
然而十年過去,得到的成果卻并不像政客們當年所預想的那樣如意。
根據《洛杉磯時報》今年五月發布的調查報告,比亞迪出產的大巴性能不良且故障紀錄極多。這些公交車在山上行駛時經常熄火,它們接受維修的次數甚至比一些老車都要多。報道還指出,比亞迪的電動大巴在行駛里程方面也沒有達到該公司所宣傳的數字,而且還經常因為汽車過熱、過冷、或是駕駛員操作問題而拋錨。
而按照《洛杉磯時報》的說法,比亞迪給洛杉磯交付的頭5輛大巴還沒撐過五個月就進了維修站。根據公司泄露出的內部郵件以及其他相關機構的記錄,維修人員對這些車的評價是“不中用”。其他一些關鍵詞則是“制作工藝粗糙”,“只要行駛超過100英里就可能會出問題”等等。
有意思的是,雖然產品質量飽受詬病,但比亞迪卻在與公共事業相關的訂單上獲得了數千萬美元的巨額獎勵。而如果把比亞迪從當地政府那里獲得的訂單、贈款與補貼加起來的話,總價值已超過3.3億美元。洛杉磯政府之所以如此慷慨,完全是因為這家公司為當地生產出了電池驅動的公交車、鏟車以及大卡車。
事實證明,比亞迪在政治體系內的運作相當老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