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今年4月底監管層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被業內稱為最期待的“資管新規”正式發布;其中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同時,從募集方式和投資性質兩個維度對資產管理產品進行分類,分別統一投資范圍、杠桿約束、信息披露等要求。
然而,在資管新規發布后,仍然有資管機構抱著僥幸心理進行“打擦邊球”業務。日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向業內發布了“關于對和合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袁錦瀅、蔣毅堯、郭寒冰”紀律處分決定書,其主要內容在于和合資管管理的A資產管理計劃違反相關規定,在投資范圍、募資方式、打破剛性兌付和信息披露等方面進行不合規行為。
多位私募人士向記者表示,和合資管的“A資管計劃”,雖然試圖從募資渠道和募資方式“打擦邊球”,例如以“業績比較基準”來規避“剛兌”要求,以期繞開資管新規規定進行違規操作,但最終難逃監管層的處罰。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合規是資管機構的生命線,作為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應當加強合規意識,嚴格遵循行業自律規則和法律法規。
業績比較基準說法難成立
即便和合資管以“業績比較基準”為說辭,以期試圖難逃“剛兌”嫌疑,但監管層仍最終進行了相應的處罰。根據中基協發布的紀律處分書顯示,和合資管違反了多項監管要求,其中包括違反投資范圍規定、違反規定公開募集、違規制定“承諾最低收益”條款等其他要求。
據悉,A資管計劃在資產管理合同中以業績比較基準的名義約定收益率。業績比較基準的確定以A資管計劃(第四期)為例,根據和合資管提供的情況說明:A資管計劃(第四期)所投標的B信托計劃的預期收益為11.05%,在支付資產管理人收取的2.24%的管理費和銷售費合計、托管銀行收取的0.01%的托管費以后,A資管計劃(第四期)的年化收益約為8.8%。
同時,和合資管“參考市場同時期同類型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信托公司產品收益情況(年化收益率分布在6.5%-8.5%區間)”,超過業績比較基準部分由管理人計提業績報酬。
中基協表示,該行為存在脫離對應資產的實際收益率分離定價的情形。上述情形違反了《暫行規定》第三條、第九條第(四)款的規定。
和合資管代表A資管計劃作為單一委托人委托B信托計劃為C公司提供流動資金信托貸款,B信托計劃的投資決策由和合資管實際控制。上述行為違反了《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以下簡稱《試點辦法》)第十二條、《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規則(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規則》)第二十二條的規定。
據記者了解,和合資管發行的多只資產管理計劃的同時,還存在通過互聯網、微信、博客等載體向不特定對象公開宣傳的情形。
中基協對此表示,有關公開宣傳信息中均明確對外宣傳了有關資產管理計劃的預期年化收益率。上述情形違反了《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第三條第(七)款和第(十)款的規定。
業內人士直言“不合規”
據了解,和合資管“A資管計劃”于2016年10月21日設立,共分八期發行,備案為主動管理類的非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每一期均約定按照業績比較基準支付收益。總募集規模4.2億元,累計投資者數量176名,其中,自然人投資者172名,機構投資者4名。
事實上,該資管產品仍然借助信托通道進行違規募資和承諾收益。根據中基協發布的紀律處分書顯示,和合資管“ A資管計劃”投資于B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以下簡稱“B信托計劃”)。根據信托計劃合同,B信托計劃為事務管理類信托,信托計劃的單一委托人為和合資管。B信托計劃用于向C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C公司”)發放流動資金信托貸款,年化貸款利率為11.3%。信托貸款規模為5億元,分筆發放,目前已發行十二期。固定信托報酬按每期每年信托資金的0.24%計提。
北京某私募人士告訴記者,和合資管作為證券期貨類經營機構,其A資管計劃明顯違背了《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
“根據《暫行規定》第三條,該類機構的私募管理運作業務不得"直接或間接承諾保本保收益",A資管計劃屬于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私募運作業務,按《暫行規定》,不應有"直接或間接承諾保本保收益"行為。”這位私募人士說,但是A資管計劃每位資產委托人可獲得分配的收益按照“其持有資產管理計劃份額的份數*1*其適用的業績比較基準*其持有的計劃份額對應的核算期天數÷365”計算。這是明顯地“直接或間接承諾保本保收益”行為。
同時,另有私募人士認為,根據《暫行規定》第九條(四)規定,“資管計劃不得脫離對應標的資產的實際收益率進行分離定價”,這意味著,A資管計劃投資的集合資金信托計劃雖然有預期收益率,但并非該計劃的實際收益率,因此,A資管計劃的行為相當于“分離定價”了。
前述北京私募人士表示,合規是資管機構的生命線,作為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應當加強合規意識,嚴格遵循行業自律規則和法律法規,保護投資人的利益,而非投機取巧打政策的擦邊球。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