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www.hand93.com)4月6日訊: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開始,人們“宅”在家中,各地商業活動冷清,消費隨之驟減,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月份至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30億元,同比名義下降20.5%。
“消費券”真可以提振經濟嗎?
隨著疫情在國內的發展趨于穩定,各地正常復工復產,消費者的購買欲也漸漸復蘇,各地相繼參與到這場經濟復蘇之戰中,通過發放電子消費券鼓勵“碼”上消費。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超過17個省市宣布已發放或近期將要發放電子消費券,且推出地區和金額還在快速增長,目前總額已超50億元。
目前,這些發放的電子消費券,多為限定地點使用,主要以旅游類、餐飲、購物類居多,也有少數通用型。根據南京提供的數據顯示,市民使用高峰為周末,其中八成為餐飲類消費券。
消費券“前身”
上世紀30年代,美國等眾多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經濟滑鐵盧,步入“大蕭條”階段,當時為了應對經濟危機造成的沖擊,美國政府1939年率先向符合條件的低收入群體發放食品券,受助者可以通過這些券購買食品,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1964年,食品券計劃通過永久性立法,時至今日,這一項食品援助計劃已經發展成為“補充營養援助計劃(SNAP)救濟金”,不同規模的家庭可以獲得的救濟金標準有所不同,而這些食物券在商店只能購買面包、蔬菜、肉類等食品,而不能用于煙酒等其他的生活用品的消費。2019年,依然有4000萬美國人在領取食品券,約戰美國總人口的12%。
千萬不要小看美國政府的這項支出,可以說,從刺激經濟角度來看,食物券是美國政府所有花銷中最有效的一項支出。數據顯示,美國政府每在食物券上花費1美元,就能夠讓美國產生1.73美元的經濟活動。對于減稅這項財政政策,美國給中間階級實行減稅,每降1美元的稅,只能產生1.2美元的經濟活動,每給企業降1美元的稅,僅產生0.3美元的經濟活動。
在今天,美國領取食品券的人數也一度被市場認為是反映美國經濟情況的一張“晴雨表”。
美版“糧票”的應用,在日本也曾發生過。1999年,日本還處于泡沫經濟破裂階段,為刺激消費提振經濟,日本向兒童、老人等弱勢群體發放“地域振興券”。每一位符合條件的居民可以領取到總額為2萬日元的振興券,但是需要在半年內用完。
但日本的“地域振興券”效果并不理想,當年日本政府共計發放超過六千億日元消費券,但最終因此增加的消費總額僅為兩千多億日元。
消費券在中國的應用
消費券
通過發放消費券提振經濟,在我國歷史上也是有跡可循的。受2008年次貸危機影響,我國社會消費品的零售總額大降,當時多地政府也曾推出消費券提振消費。
尤其是旅游行業,旅游是一個綜合型產業,對其它產業的連接性非常強。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曾測算,旅游業每直接收入1元會給國民經濟相關行業帶來4.3億元的增值收益。2009年,杭州發放三批次共計9.1億元消費券,并通過“旅游消費券”在短期內刺激了“政府支出5元,拉動旅游消費289元”的高端消費。
不過那個時候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由于當時數字化經濟尚未形成規模,消費券基本都是紙質的,所以發了以后,居民用多少、用不用,都很難統計,而有些人還拿著消費券進行轉讓,甚至因此出現了一群倒賣的“黃牛”。
但此次發放消費券,借助了數字化手段,各地政府與支付寶等多家支付平臺合作,通過固定渠道向消費者發放消費券。
一方面,這些支付平臺本身就要求實名制,所以解決了傳統消費券無法實現的精準發放和精準消費的難題;另一方面,數字消費券還可以向一些特定人群發放,比如特困群體、其他需要照顧的特殊人群等。比如南京市就將消費券分為“困難群眾、工會會員、鄉村旅游”等七類,而通過在線消費的模式,也能讓這些定向人群在消費時更有尊嚴。
此外,由于消費券是數字化的,這就讓消費者和商家在聯通的過程中必須借助數字化平臺,這又從另一層面助推了商戶的數字化運營能力。
當然,各地發放消費券這一模式對經濟的刺激作用也很明顯,僅以杭州為例,四五天時間內,杭州通過消費券激活消費高達7億元。
消費券要怎么發?
那么,消費券到底是怎么提振經濟的?為什么中國和美國發放消費券成功了,但日本就失敗了?
其實,消費券并不是最重要的,使用在什么領域才是關鍵。如果錯判了消費券的使用領域,那么拉動消費、提振經濟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1999年,日本發放了6194億日元地域振興券,但并沒有對使用領域進行限制,這就導致很多居民將原本購買必需品的錢轉為儲蓄,然后拿券去消費,反而擠壓了居民的消費需求。數據顯示,日本有6成以上的地域振興券直接被轉化為了儲蓄。但是,生活必需品在那個時候并沒有那么蕭條,這一行業也很難推動和影響整個經濟趨勢的走向。
從經濟學理論來看,消費券要發揮作用,就必須發揮“乘數效應”,在宏觀經濟學理論中,“乘數效應”是指經濟活動中某一項變量的增減,通過連鎖反應而引起經濟總量的變化,乘數效應越大,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越強勁,而乘數的大小則與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成正比。但事實上,這些被用于生活必需品的消費券是起了“替代效應”,擠壓了居民本身的消費需求,發放效果大打折扣。
今天,我國的消費券在特殊時期重出江湖,餐飲行業則是重中之重,3月以來,銀川、南京、長沙等地方政府聯合美團推出了“安心消費節”,給消費者發放超700萬元餐飲電子消費券,吸引消費者外出就餐。一方面,餐飲行業在疫情期間受到了巨大沖擊,各地中小餐廳幾乎破產;另一方面,餐飲行業本身是一個“乘數效應”非常大的企業,其產業鏈上游帶動作用強、橫向關聯行業也很多。
而餐飲行業在刺激下,也可以帶動供給側和生產端的擴張,從而拉動后端企業擴大再生產,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為居民創造更多可支配收入。
總的來說,消費券對經濟有一定提振作用,但前提是這些券要被“花”出去。所以,發放什么券、在哪些平臺發,都非常重要。
疫情步入后期,多方促活消費需求升溫,現行的消費券已經取得初步成績。未來,政府、商戶還需要深度聯手,撬動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解除當前整個市場的燃眉之急。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