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www.hand93.com)訊:國家統計局8月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CPI環比由降轉升,PPI同比漲幅再次擴大。降息預期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指出,漲價傳導或被低估,原材料漲價壓力的顯性化、前期“滯漲”的服務業及豬肉等“潛在”漲價風險,可能階段性推升CPI通脹預期。
8月9日,人民銀行發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關于通脹的著墨進一步增加,通篇有29處提到通脹。《報告》指出,貨幣大量超發必然導致通脹,穩住通脹的關鍵還是要管住貨幣,我國依然要堅持貨幣政策“穩字當頭”。
中信證券明明表示,“通脹”多次出現表明通脹已經引起央行注意。關于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也未出現運用“降準”的相關表述。“考慮到7月的降準是在國常會提及后實施,后續如果在國常會層面不再提及“降準”,那么再次出現全面降準的概率或也不大。”明明表示。
貨幣超發必然帶來通脹
央行專欄一介紹了貨幣和通脹的關系,指出影響通脹的是廣義貨幣,而不是基礎貨幣。2008年之后,大幅寬松沒有引起通脹,是因為基礎貨幣高增長,但是廣義貨幣維持在低位。而去年以來,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了財政赤字貨幣化,貨幣供應量大幅增長,從而帶來了全球通脹的明顯升溫,其中美國通脹形勢最為嚴峻。
因而貨幣與通脹的關系沒有變化,貨幣大量超發必然導致通脹,穩住通脹的關鍵還是要管住貨幣。我國依然要堅持貨幣政策“穩字當頭”,堅持央行和財政“兩個錢袋子”定位,從根本上保持物價水平總體穩定。

通脹壓力可控,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報告》指出,降準預期2021年第二季度,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低基數等因素影響,PPI漲幅有所擴大。對此宜客觀、歷史看待:
一方面,這是去年低基數上的高讀數,對此可以用去年、今年和明年連續三年的整體視角來觀察 PPI 的變化;
另一方面,PPI本身波動相對較大,在數月內階段性下探或沖高的現象也并不少見。
總體看,我國PPI走高大概率是階段性的,短期內可能維持相對高位,隨著基數效應消退和全球生產供給恢復,未來PPI有望趨于回落。
“中長期看,勞動生產率增速下降、人口老齡化會抑制通脹,碳排放成本顯性化會一定程度推升物價,相互對沖,整體上有利于穩定物價。我國經濟發展穩中向好,去年疫情以來堅持實施正常貨幣政策,國內總供給總需求基本穩定,有利于物價走勢未來保持穩定,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央行稱。
松緊態度還是看“價格”
降息降準窗口或已關閉
央行在專欄二中介紹了貨幣政策預期管理的重要性,指出央行引導金融機構關注利率而不是過多關注流動性數量,并每日開展公開市場操作,釋放短期政策利率信號。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梁中華表示,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框架已經從數量型轉向價格型,觀察貨幣政策態度的邊際變化,看央行逆回購、MLF、降準等數量操作均意義不大,最關鍵的是看價格,即利率。
央行在《報告》正文中也解釋了7月15日的降準操作,指出央行是“前瞻性考慮了稅期高峰、MLF到期、地方債加快發行等影響因素”。即本輪降準,主要是彌補其它操作工具投放數量上的不足,而降準后銀行間利率未發生明顯變化,說明央行貨幣政策態度并未明顯轉向。
以上就是編輯整理的關于降息預期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