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www.hand93.com)8月17日訊:隨著電子付款渠道的興起;加上企業漸趨完善的配套,大眾市民的消費行為漸漸變得「無紙化」、「無幣化」、「無卡化」。智能手機近年成為流行的付款煤介,只要將信用卡、電子儲值、甚至銀行戶口綁定在手機賬戶內,設立嚴密的保安系統后,便可作為新的「銀包」。浮夸一點,今時今日出門可以不用帶備實體銀包,只要手機有足夠電量,便可輕松消費。這種便利無疑是人類一大進步,但對于培育下一代理財觀念來說,可能會產生不少后遺癥。
財經365零基礎學理財:觀念要贏在"起跑線"?
兒童對錢財幾乎沒有任何概念,難以了解當中的重要性,有些甚至上了中學后才開始接觸錢幣,在缺乏先天培育的情況下,要學懂分辨何謂「想要」及「需要」當然有一定難度,而且對小朋友講數字、講道理、講知識反而會提不起理財的興趣。
筆者認為,教育小孩何謂「代價」是重要的第一步。如果不付出代價,就不能擁有想要的東西,是基本的道理。
玩樂中學習獎罰要分明
但坊間教導親子理財的書藉不多,到底父母如何透過日常生活入手,從小培養兒童理財觀念及興趣呢?
父母可運用親子時間,透過玩具甚至真實鈔票硬幣,立體一點教導兒童辨別面值,讓他們觸摸,感受其重量、形狀、顏色。可以的話,適時給孩子適量的零用錢,讓他們自行分配,從而作出引導。
孩子于領會過程中或會遺失或亂用金錢,父母不用過于緊張,反而視為他們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亦可透過適當的獎勵,鼓勵孩子建立正確的理財習慣,表現良好時更作一些非物質性的嘉許,例如加長睡前講故事時間、假日戶外活動、興趣班等。切勿過分依賴物質上的獎勵,尤其以金錢或昂貴禮物作利誘,以免出現反效果。
電子支付某程度上是理財教育的一大障礙,現今嘟一嘟便可消費,找錢的行為幾近絕跡,交易過程幾乎不用動腦筋,孩子學不懂何謂珍惜。父母可以實體支付作為教材,在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到收銀處付款,感受如何透過心算找回零錢等,這種體驗式學習,相比課堂內的理論,可能更為有效。
遇著找錯錢的情況,小孩或會感到不愉快甚至大哭,但這個體驗過程是必須的,提醒自己下次不再犯同樣錯誤。父母可把握機會從中引導,適當地安撫,讓孩子明白卷土重來的道理,更可促進親子關系。
提倡身教教學相長
筆者認為是最重要的一環。兒童模仿能力很高,經常「有樣學樣」。如果家長本身是理財有道的人,培養孩子健康理財會更易成功。例如讓孩子了解只有透過努力工作才可賺取薪金、讓孩子明白儲蓄的重要性、讓孩子認識家中的必要開支(例如繳交水費、電費及租金)等。
當制定家庭開支預算時,不妨讓孩子參與其中,透過觀察了解理財過程;當遇到金錢或財務問題時,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應積極正面地面對問題。如讀者認為孩子已有能力理解,可坦誠跟他們討論及分析家庭的財務狀況,對他們日后財商成長、品格培養,以至社會承擔會有莫大裨益。
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門戶網站!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