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www.hand93.com)7月30日訊:中央《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震動全球市場。其實,很多人尤其是投資界之所以感到震驚,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更大的格局。
財經365視界:解構“雙循環”與“教育雙減”
要理解中央為何以“歷史勇氣”重拳政治校外培訓,必須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出發。國家戰略也在根據形勢變化做出調整和適應。2018年以來,美國有預謀地發動貿易戰、科技戰、為孟晚舟設計“美國陷阱”,2020年爆發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延宕至今,世界已然步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質變,發展中國家常用的“出口導向戰略”已經明顯不適應。
在這種背景下,中央提出了新的發展戰略: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對于這一戰略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
劉鶴副總理也指出:這是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完善,是著眼于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說完重要性,再看如何實施新戰略。新戰略雖然仍然強調對外開放的意義,但重心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實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要抓兩件大事(《中歐商業評論》 | 劉勝軍:“雙循環”大勢所趨,企業如何安身立命?):
供給側,要提升自主創新,突破科技領域“卡脖子”問題
需求側,要提升內需尤其是居民消費水平,突破“需求瓶頸”居民消費潛力毋庸置疑:中國居民消費占GDP僅40%,遠低于60%的世界平均水平。
要提升居民消費,須雙管齊下:
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居民消費率(消費占收入比重)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居民消費率呢?筆者認為,導致居民不敢消費、不能消費的原因在于“四座大山”:
教育、醫療、養老、房地產
說到這里,大家心里應該明亮了:教育問題絕不只是教育領域的問題,而是關系到“雙循環”國家戰略和國家命運的重大命題。
我們來回顧一下過去幾年最高領導人的講話,更能理解“雙減”背后的政治和歷史大邏輯:2018年9月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
一些校外培訓機構違背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發展規律,開展以“應試”為導向的培訓,增加了學生課外負擔,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甚至擾亂了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社會反響強烈。良心的行業不能變成逐利的產業。對校外培訓機構要依法管起來,讓校外教育培訓回歸育人正常軌道。校外培訓的主要危害不是浪費資金,而是對兒童的傷害。孩子如果心理不健康,再好的成績有啥用?習近平說:
教育,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不能過于注重分數。分數是一時之得,要從一生的成長目標來看。如果最后沒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現在的孩子心理問題是比較多的,有的很小的孩子心理問題一大堆。
要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
習近平也點出了家長焦慮背后的“博弈困境”:
培訓亂象,可以說是很難治理的頑瘴痼疾。家長們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個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輸在分數競爭的起跑線上。別的孩子都學那么多,咱們不學一下還行啊?于是爭先恐后。這個問題還要繼續解決。
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現在,教育最突出的問題是中小學生太苦太累,辦學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視太功利,更嚴重的是大家都知道這種狀況是不對的,但又在沿著這條路走,越陷越深,越深越陷!
2020 年中國 K12 階段的教培機構超過 49 萬家,是全國大中小學校總數的兩倍多。習近平指出這是“本末倒置”:
學校不能把學生的課后時間全部推到社會上去。學生基本的學習,學校里的老師應該承擔起來。不能在學校里不去做,反而出去搞校外培訓了,這樣就本末倒置了。
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門戶網站!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