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兩周里,中國國內的股票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交易額迅速增加,數千億元的資金不斷涌入市場,尤其是有五只大盤廣義ETF受到了投資者的追捧。
近期出現了一批龐大的"巨無霸"ETF,并且寬基龍頭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的規模迅速達到了1500億元,同時800億元和500億元的ETF也在快速增長。面對這些大量資金,同行公司不禁感到羨慕,"得ETF者贏天下"逐漸成為基金公司的信仰之一。截至目前,國內ETF的規模已經突破了2萬億元。在業內人士看來,指數基金的發展前景遠沒有到達天花板,與海外市場的"被動為王"相比,國內股票ETF的發展潛力巨大。
迎來大展身手的時刻
最近兩周,國內ETF交易量大幅增長,創下了新高。在新年的第一周(1月2日至1月5日),A股ETF的總交易量約為1933.61億元;在第二周(1月8日至1月12日)則達到了2255.03億元;而在第三周(1月15日至1月19日)和第四周(1月22日至1月26日),交易量更是迅猛增長,分別達到了3047.08億元和3219.11億元。
隨著上證指數暴跌至2800點以下,大額資金紛紛入場,滬深300ETF首開漲停。在市場行情動蕩的情況下,資金通過購買ETF來“抄底”,導致相關大盤寬基ETF的成交額超過1000億元。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在1月15日至29日這段時間內,大量資金集體購入了4只滬深300ETF和1只上證50ETF。具體來說,易方達滬深300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嘉實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和華夏上證50ETF的凈流入分別達到了353.21億元、340.04億元、243.68億元、211.74億元和182.59億元。也就是說,在短短的兩周內,這五只基金的總凈流入資金達到了1331.26億元。
除此之外,幾只創業板ETF和紅利ETF也呈現資金小幅增加的趨勢,凈流入額均達到5億元以上。人工智能ETF、光伏ETF、新能源ETF以及中國國企ETF等,其資金凈流入額超過1億元。
從整體來看,1月15日至29日,大約有1434.03億的資金通過ETF流入市場。其中,A股ETF的購買額約為1315.67億元,跨境ETF的凈流入額約為118.36億元。在跨境ETF中,納指ETF和日經ETF最為熱門,吸引的資金流入最為強勁,有多只基金的凈流入額超過了5億元。
擁有指引方向的重要意義
在歷史上多次出現過這樣的情況,當指數達到階段性低點后,資金會大規模購入寬基ETF,從而帶動指數走勢逆轉。
華夏基金近一個月來表示,華夏滬深300ETF的凈流入額已超過200億元,其產品份額規模已經增至2023年初的2.7倍。回顧歷史,從2018年8月31日至2019年1月30日,資金同樣也迅速涌入該滬深300ETF,期間產品份額增長超過50%。與此同時,滬深300指數自2018年底的低點2935點起,一路攀升至2021年初的5930點,實現了翻倍之增。
目前,經過大約三年的回調,權益市場已經比較充分地反映了悲觀預期。華夏基金指出,滬深300指數的風險溢價已經達到了近十年來的最高點,超過了2018年底的數值。根據2018年至今的數據來看,每當滬深300指數的風險溢價達到階段高點時,指數總是伴隨著相當大的反彈。因此,在風險溢價向下收斂的過程中,投資者可以期待指數會有一定的反彈。
根據招商證券的觀點,自2024年年初以來,ETF持續凈流入一直是A股市場的主要增量資金,中長期資金選擇購買ETF向市場傳達積極信號,這有助于修復市場情緒并改善風險偏好。預計隨著A股市場的好轉,隨著企業盈利分化的加劇和結構性行情的出現,新興行業和主題ETF仍將是投資者參與結構性機會的重要工具。
實際上,在市場出現大幅下跌時,很多投資者都希望能夠進行布局。然而,通過購買個別股票存在較大的風險,而選擇主動管理型基金進行布局則面臨著持倉不確定性和效率問題。因此,參與指數型交易基金(ETF)是一種綜合便利度、效率和不確定性較優的選擇。除了機構投資者之外,隨著國內ETF市場在近年來的成熟發展,個人投資者已經成為配置廣泛基準ETF的主要力量。這是一位華南地區的指數基金經理表示的觀點。
擁有許多的發展機會
當前國內ETF規模已經超過2萬億元,但從業內專家的角度來看,指數基金的發展潛力遠遠超過現有規模。與海外市場高度倚重"被動管理"不同,國內股票ETF仍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工商銀行和瑞信基金合作的基金經理李銳敏表示,中國的指數市場正處于快速增長的階段,增加資金不斷出現新的投資需求,基金經理們對指數產品線的建設和指數產品配置方案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盡管目前市場上已經有很多豐富細分的指數產品,但是創新的空間依然很大,新推出的指數產品正在不斷突破差異化,指數產品市場的生態系統將更加靈活和具有針對性。
在他看來,指數基金,尤其是ETF,具有獨特的交易和配置工具屬性,這將在活躍資本市場中推動它們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指數化投資高速發展的時代,不斷涌現出的新的指數產品將加強市場的完整性。除了渠道、流動性和市場周期等因素的推動,管理人仍然將指數本身的投資價值和盈利能力視為產品開發的核心動力。
譚弘翔,華泰柏瑞基金指數投資部副總監和基金經理,表示目前ETF領域仍面臨有效需求不足和供應結構失衡等挑戰。然而,這些問題有望在未來得到解決,特別是ETF投資者群體規模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譚弘翔認為,隨著行業競爭中優勝劣汰和產能淘汰的發生,供給結構問題將逐步實現均衡。同時,在市場中還存在一部分指數化投資的需求,這一需求在供給側尚未得到滿足。因此,需要產品提供方和參與方共同努力,盡快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填補相關空缺。這樣可以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將更多需求轉化到透明度高、風險可控的ETF這一投資工具中。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