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成為今日A股最火板塊!
11月3日,A股三大指數集體收漲,截至收盤,滬指漲0.71%,深成指漲1.22%,北證50漲1.61%,創業板指漲1.47%。其中,人形機器人板塊表現最為亮眼,Wind人形機器人指數大漲6.24%,板塊內多股股價大漲。昊志機電、豐立智能均實現20cm漲停,通力科技、江蘇北人漲約13%,弘訊科技、科力爾、柯力傳感、中大力德、新時代漲停,步科股份、拓斯達、漢宇集團、奧普特等漲超8%。
消息面上,11月2日,工信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高水平賦能新型工業化,有力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人形機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為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意見》從關鍵技術突破、重點產品培育、場景應用拓展、產業生態營造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
人形機器人或將成為下一個"顛覆性產品"
《意見》提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實現批量生產,在特種、制造、民生服務等場景得到示范應用。培育2-3家有全球影響力的生態型企業和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2-3個產業發展集聚區,孕育開拓一批新業務、新模式、新業態。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產業加速實現規?;l展,相關產品深度融入實體經濟,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
《意見》發布后,多家券商發布研報進行解讀:廣發證券表示,人形機器人產業化趨勢之潮已至,等待行業“0-1”拐點的到來;國泰君安認為,人形機器人有望解決應用場景缺失的痛點,有望涌現一批優質的國產人形機器人企業;中信證券認為,與人形機器人配套的實質性支持政策有望相繼到來,推動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公司的發展。
永贏先進制造智選基金經理張璐表示,這是偏提綱挈領的一個文件,為行業后續發展明確了一些方向和時間點:
1、提到了“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車后的顛覆性產品”,把人形機器人和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車等科技產品并列;
2、明確時間點,2025年確保核心部件安全有效供給,2-3家有全球影響力的公司;2027年構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3、提出了3個重點產品方向:整機、基礎部組件、軟件創新;
4、提出了幾個場景應用:服務特種領域、3C&汽車制造、醫療及家政。
人形機器人邊際新增產業空間值得期待
目前,A股方面已有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布局。
如:中大力德表示,公司生產的RV減速器和諧波減速器目前在機器人和自動化領域都有運用,包括六關節機器人、搬運機器人、碼垛機器人等。
天奇股份表示,預計公司與優必選科技合作成立的合資公司首臺工業人形機器人樣機的交付時間不晚于2023年12月底。人形機器人將與公司汽車智能裝備的系統解決方案相匹配,為終端客戶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
埃斯頓稱,公司現有的部分核心部件、技術和人形機器人產品開發有一定相關性,具備條件和可能性在未來根據市場發展情況和應用場景的變化來適時進行布局。
從11月3日的表現來看,機器人板塊內漲幅居前的個股總市值均在百億以下,截至三季度末參與的公募基金還比較少。
不過今年下半年以來,公募基金對機器人板塊的調研熱度升溫。博時、南方、諾安等多家基金公司,下半年均開展了“人形機器人”產業調研。
博時基金基金經理唐屹兵表示,智能機器人未來將成為AI大模型最大的應用場景,且和其他應用相比,智能機器人是一個從0到1的全新賽道,邊際新增的產業空間非常大,而現在我們正處于機器人產業革命的浪潮起點??紤]到單臺人形機器人價值量大,智能機器人整體的產業空間非常大。當前A股機器人相關上市公司市值普遍都不大,相比巨大的產業空間,未來的成長空間是非常大的。當前整個人形機器人還沒有進行大規模產業化,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人形機器人的產業空間占比是非常低的。目前更多還是高校、科研院所等很小范圍的客戶在采購人形機器人,國內占比較大的還是工業機器人。
易方達基金經理成曦認為,人形機器人已有數十年研究歷史,目前進入了智能化應用階段,賦予了人形機器人更多樣的功能,并應用到不同的工作領域。但是在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方面,目前主要面臨研發成本高、底層技術仍需積累等挑戰。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仍處于早期,離大規模落地變現較遠,催化事件多。人形機器人處于產業化0-1階段,短期內技術、成本和場景等問題有待解決,主流產品方案尚未定形,短期應用場景主題投資存在較多炒作因素。
金元順安基金表示,機器人板塊在A股中是較成熟、研究較充分的一個概念板塊,主要圍繞著工業機器人相關零部件和主機廠展開。自2021年8月特斯拉首次發布人形機器人概念機——擎天柱Optimus后,該板塊標的有了新的擴展,估值和市值想象空間被進一步打開。
按照市場空間看,短期內預計Tesla Bot首先應用于自身的超級工廠內流水線上,年銷量在萬臺級水平。中期內預計該類機器人將走向制造業和商業服務領域的各個場景,年銷量有望達百萬臺級別。長期看大模型AI與人形機器人結合應用落地,大眾對人形機器人高度接受,人形機器人走進家庭,銷量有望達到千萬臺級別。
以特斯拉電動汽車上海超級工廠為參考,其在2021年國產化率90%左右。國產機器人零部件廠商基于成本和供應鏈等方面的優勢,有望進入Tesla Bot供應鏈。相關投資方向有:旋轉關節執行器和線性執行器總成、力矩電機、減速器、滾珠絲桿以及空心杯電機等領域的公司。
“機器人賽道尚處于0-1的成長期,未來潛力很大、機會很多,讓我們一起期待?!睆堣慈缡潜硎尽8?strong>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