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當今國內市場版圖快速擴張,私募基金在推動產業升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面對如此利好的形式,我們也必須正確的認識到行業內存在的一些風險隱患,如金融公司資質良莠不齊,風險管控力度強弱不一、法律法規存在模糊概念等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既要保持清醒的認識,也不能因為一時的困難丟失信心。對此,恒旭資本合伙人劉志斌表示,私募基金的發展,必須要翻越“五座大山”,才能破繭成蝶,實現行業良性發展。
一、翻越“資金困擾”。任何基金運營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資金的來源。我國法律不允許私募基金承諾獲利比例,部分公司為了募集到資金,在犧牲自身利益和不觸犯法律底線的天平中難以站穩。恒旭資本合伙人劉志斌提出,想要翻越“資金困擾”,應當在私募基金運營前,將客戶群體規劃好,解決好資金問題之后,再注冊私募基金,避免因小失大。
二、翻越“項目困擾”。私募基金的盈利與否,重點是選擇的項目是否靠譜。目前市場上有部分金融機構排除萬難募集到資金后,卻沒有找到合適的項目。因此,私募基金的發展,要重點解決項目困擾,避免喪失大好發展機遇。
三、翻越“人才困擾”。任何事情的發展都離不開“以人為本”,金融行業的魚龍混雜問題我們之前也提到過多次,偶爾有鶴立雞群的高端人才,也難以與實力不匹配的隊友形成合力。因此,公司運營的過程中,盡可能多地招聘、培養私募基金發展方面的優秀人才,通過科學的制度和高效管理使之發揮最大效用。
四、翻越“地脈困擾”。我國的市場經濟始終以實體經濟為根本,私募基金的發展,不能只追求面前的小利而遠離實體經濟。要因地制宜,了解市場本地的實體經濟需求,服務實體經濟,從中尋求發展機遇。
五、翻越“監管困擾”。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私募基金依法由證券監管部門監管。若不能積極配合監管,私募基金的發展就難免因無知而觸犯法律紅線,因此,要是認真學習相關法律政策,多向監管部門溝通匯報,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避免走彎路、走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