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資本市場上演了一場中國資產的重估大戲,但在特朗普關稅威脅下,中國資產的這股樂觀情緒似乎在消散。
進入2025年,人民幣結束了長達三個月的疲軟走勢,開啟升值之路。2月24日,美元兌離岸人民幣匯率強勢突破7.23防線,最低觸及7.2261.人民幣較去年10月的低點升值約1300個基點。與此同時,美元指數從1月13日峰值110.61持續回落,兩個月內跌逾4%至106.12.
美元指數與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之間的高度正相關并非偶然,背后的邏輯很簡單,自201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不再單純盯住美元,而是參考一籃子貨幣(如歐元、日元等),即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與美元指數仍高度相關。
美元走弱,人民幣也就迎來了喘息機會,這也反映了市場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正在增強。A股和港股在這一階段也表現積極,截至2月27日收盤,上證指數和恒生指數分別上漲了7%和24%。
然而,當地時間2月27日,特朗普突然發出了關稅威脅,意圖打壓中國資產——他宣布,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25%關稅將在3月4日生效,并聲稱將對中國進口商品額外征收10%關稅。
這一消息迅速打破了市場的樂觀氛圍——人民幣隨即轉弱,美元兌離岸人民幣匯率在2月27日突破7.3關口。緊接著,2月28日,A股和港股市場遭遇了大幅下跌,上證指數和恒生指數分別重挫1.96%和3.28%。
此時,問題浮現:中國資產的重估難道要告一段落?人民幣是否還有升值空間?
敘事邏輯發生轉變
從“美國科技獨大”轉向“中國科技替代”,這種敘事邏輯的轉變反映了中美兩國在科技競爭中的不同路徑——美國依然在核心技術領域占據領先地位,但中國憑借成本優勢正在逐步實現“替代”。
長期以來,美國憑借其在核心技術(如半導體、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領域)的領先優勢,主導了全球科技競爭格局。為了“去中國化”,美國通過多種手段封鎖和壟斷技術,包括出口管制、技術脫鉤、盟友協調以及對中國企業的全面限制。
但我國的科技力量并未被遏制住。2025年1月,中國自主研發的開源大模型deepseek橫空出世,僅以600萬美元的成本實現了類似OpenAI 5000億美元項目的效能,打破了美國閉源生態的競爭壁壘,這讓市場開始意識到美國科技的泡沫——DeepSeek推出后,美國科技股大幅下跌,英偉達甚至單日市值蒸發近6000億美元。
與此同時,全球投資者也意識到,中國在科技、軍事和文化等多個領域正快速追趕,與美國的差距顯越來越小。就像《哪吒2》這樣成功的文化作品,不僅在國內大獲成功,更在全球市場引起了強烈反響,進一步提升了中國軟實力。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海外機構開始看好中國資產。
例如德銀在其報告《China Eats the World》中所言:“中國的折價現象正在逐漸消退。”預計到2025年,全球投資者將迎來中國資產的重估,這一年可能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轉折點。
高盛、摩根大通等外資機構紛紛增持中概股,包括阿里巴巴、京東、網易等公司。摩根大通甚至預期,中國股票在未來10至15年內的年均回報率將達到7.8%。
從曾經的悲觀預期到如今的價值重估,國內悲觀的市場敘述徹底發生了扭轉。
反饋最直接的就是恒生科技的表現,阿里巴巴、中芯國際、騰訊、比亞迪等港股科技企業在2025年初創下歷史或區間新高,尤其是這些資產的漲幅,已超越了美國科技股(“七姐妹”)的表現。截至2月28日收盤,恒生科技ETF(513130)年內最高漲幅已達到40%,成為全球資本市場表現最好的指數之一。
在這一過程中,人民幣也終于擺脫了三個月的疲軟期,迎來反彈,美元兌離岸人民幣匯率從7.36一度降至7.22.市場信心有所恢復。
這一過程不僅修復了過去中國資產的估值折價,還為中國資產從“價值洼地”向“增長高地”轉變奠定了基礎。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