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韓國證券存托結算機構披露的最新數據,2月份,韓國投資者投資a股和香港股票的月交易額達到7.82億美元,同比增長近200%。此外,根據韓國最大證券公司的數據,2月17日至28日,在韓國投資者凈購買規模排名前十的海外股票中,中國股票占6個席位,其中大部分是電動汽車、人工智能、芯片等科技行業的龍頭企業。
一些證券公司指出,最近,外國投資正在分階段回歸中國市場,主要是短期靈活的外國投資,長期穩定的外國投資也可能分階段流入。外國投資者高度參與香港股票科技行業。
Dannwedbush分析師 Ives表示,投資者下注中國科技市場是明智的。正是因為人工智能的成功,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市場持樂觀態度。
韓國人“掃貨”中國股票
3月9日,據中央電視臺新聞報道,韓國股市近期整體表現平平。自2月份以來,韓國綜合股價指數漲幅不到2%。越來越多的韓國投資者將注意力轉向海外市場,其中中國市場備受關注。
根據韓國證券存托結算機構本周的最新數據,2月份,韓國投資者投資a股和香港股票的月交易額達到7.82億美元,同比增長近兩倍,這不僅創下了2022年8月以來的新高,而且遠遠超過了韓國投資者在歐洲和日本股市同期的投資規模。
此外,根據韓國最大證券公司的最新數據,2月17日至28日,在韓國投資者凈購買規模排名前十的海外股票中,中國股票占6個席位,其中大部分是電動汽車、人工智能、芯片等科技行業的龍頭企業。
分析人士認為,在最近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中國科技產業憑借技術創新不斷取得突破。與此同時,許多韓國投資者對中國兩會后的經濟刺激政策以及對機器人、半導體、自動駕駛和其他科技產業的支持持持樂觀態度。
自2025年以來,隨著中國科技股的強勁表現,在韓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指數ETF基金大幅上漲。據了解,截至2月底,共有44只中國指數ETF基金在韓國證券交易所上市。其中,上漲幅度最大的ETF基金在過去一個月的收益率高達62.8%,與美國指數ETF收益率低于10%形成鮮明對比,這進一步引起了韓國投資者對中國概念的關注。據專家分析,中國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極大地增強了韓國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投資信心,預計投資熱情將繼續下去。
外資“青睞”港股科技股
根據海通證券的最新研究,近期外資正在分階段回歸中國市場,主要是短期靈活的外資,長期穩定的外資可能會分階段流入。就a股而言,自2023年第二季度以來,北上資金很少大量流出a股2000多億元。最近,在多重積極因素共振的背景下,1月13日至2月21日,北上資金估計總凈流入接近200億元。可以看出,早期大量流出的北上資金可能已經分階段流入a股。
在香港股市方面,自2024年初以來,與a股面臨的情況類似,外資也繼續整體流出香港股市,而南下資金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對沖了外資的流出。春節后,外資流出香港股市的范圍可能已經逐漸縮小,甚至一度轉向凈流入。從2月5日到2月18日,外資總流入香港股市約180億港元。從結構上看,發現外資的回流主要是短期靈活的外資。同時,春節后穩定的外資也有一定程度的流出收窄,甚至一度轉向凈流入。
海通證券指出,外資對香港股票科技行業的參與度較高,但在泛消費和紅利方面可能與南下基金存在差異。春節過后,以DeepSeek為時間節點,觀察各類基金對香港股票的配置。一方面,從外資流入行業的角度來看,軟件服務和技術硬件是外資流入較多的方向,其中穩定的外資流入軟件和服務為65億港元,靈活的外資流入為272億港元,南下資金流入約為125億港元;另一方面,從外資流出行業來看,外資主要流出零售、銀行、汽車等泛消費行業
上述證券公司指出,本輪春季行情可能已過半程,結構上,AI+賦能科技板塊是中期的主線。中國科技“七巨頭”的概念正在加速崛起。同時,中高端制造業需要內外支撐,供給優勢明顯,繁榮有望繼續。此外,與科技行業相比,目前消費醫藥、房地產等行業仍處于低估低配置狀態,或預期明顯不佳。
自1月13日新一輪市場啟動以來,A股科技創新50指數上漲16%以上,恒生科技指數上漲43%,明顯優于其他主要股指。
中國科技巨頭具有估值優勢
彭博社的數據顯示,盡管增長可觀,但中國科技“七大巨頭”仍落后于美國股市科技“七大巨頭”。中國科技七大巨頭的平均市盈率為32.3倍,而英偉達的估值是全球人工智能狂熱中心芯片制造商的37.6倍。
如果歷史可以作為參考,那么DeepSeek刺激的交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高盛表示,自2022年11月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美國股市上漲了約50%,僅科技行業市值就增加了13萬億美元。
瑞銀全球財富管理部門表示,中國科技股將繼續表現優于市場,同時提高基本面,鼓勵股東回報,支持宏觀政策。該行更傾向于大盤股、領先的云平臺和半導體制造商。瑞士銀行預計,到2028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總市值將從目前的3500億美元上升到4800億美元。
《巴倫周刊》表示,盡管中國股市上漲了很多,但價格仍然很便宜。MSCI中國指數未來12個月的市盈率為12倍。相比之下,未來12月標準普爾500的市盈率為22倍。由于關稅問題,市場可能會繼續波動,但中國有足夠的儲備工具和政策空間來應對不確定因素,這也是中國股市上漲的最大動力。
此外,中國在戰略領域的積極投資正在帶來回報,無論是新能源還是5G,中國科技都將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使用、無論是汽車還是DeepSeek,都有望為中國科技公司廣泛的生態系統帶來利潤和估值增長。
英仕曼集團多策略股票業務總監Edward Cole表示,他預計股價將觸底,中國人工智能創新將給中國股票帶來新的升值,這將促進投資復蘇。“中國股票是2025年最確定的交易之一”。網絡分析師Dan Ives表示,投資者下注中國科技市場是明智的。正是因為人工智能的成功,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市場持樂觀態度。
自今年年初以來,高盛、摩根士丹利和其他外國機構密集發布研究報告,對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表示樂觀預期。摩根士丹利研究報告預測,全球投資者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繼續關注中國資產;高盛預測,在未來10年內,人工智能的廣泛普及有望推動中國股票的整體利潤每年增長2.5%,并可能在未來一年吸引2000多億美元的資本流入;摩根大通認為,中國科技股的價值重估將繼續,未來10至15年的平均年回報率將達到7.8%。
新華社指出,外資重估中國經濟不是偶然的,而是基于中國經濟轉型和科技創新的內在邏輯。近年來,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深度轉型期。盡管面臨房地產市場調整和有效需求不足等挑戰,但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正在繼續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深入探索(DeepSeek)人工智能的新突破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比亞迪、寧德時報等企業在新能源領域表現良好,宇樹科技機器人嶄露頭角,生物醫藥創新研發取得顯著進展。。。從“跟隨”到“引領”,中國的科技創新實現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在全球科技領域的地位越來越突出。
中信證券3月9日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政策方向和目標明確,國內宏觀波動正在減少,市場正在向宏觀小年過渡。宏觀和政策的邊際變化很難成為推動市場方向和結構的因素。產業繁榮驅動的理念是杠鈴策略。在應對方面,終端人工智能和高能密度電池是a股相對排他性的產業主題,預計第二季度將迎來密集催化;傳統a股核心資產的清算正在加快。預計未來經濟修復將出現業務拐點。與此同時,預計一些計劃在兩地上市的龍頭企業將與香港股票一起登陸。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