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穩定經濟增長,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顯然開始發力。
11月18日,財政部在回答記者關于前10月財政收支的提問時,宣布了兩項重大政策進展:一是11月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6萬億元新增地方債務限額發放到各地,用于置換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部分省份已開始發行。根據計劃,最近兩個月,有2萬億元的地方政府債券需要發行才能置換隱性債務,這將大大減輕地方債務的壓力,為促進經濟發展和保障民生騰出資金。
第二,財政部為了更好地保障重點領域重大項目的資金需求,充分發揮政府債券資金對經濟復蘇的重要作用,正在制定2025年地方債額度提前發放的工作方案。根據往年提前發放的額度估計,專家預計超過2萬億元。
財政部18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全國公共預算支出約22萬億元,同比增長2.7%,增速較前三季度有所加快。全國政府基金支出約7萬億元,同比下降3.8%,大幅縮小。
廣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告訴第一財經,在過去的10個月里,財政收入下降了,這反映了經濟的觸底。然而,全國公共預算支出不斷上升,起到了積極調整財政政策逆周期的作用。隨著近期最大化債務政策的逐步實施,地方政府不僅可以減輕當前的負擔,還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和財力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有利于促進中長期經濟復蘇,財政形勢明顯改善,財政和經濟形成良性循環。
化債啟動解決地方“燃眉之急”
地方政府原本需要在2028年之前償還總額14.3萬億元的隱性債務。然而,由于經濟增長放緩和房地產市場低迷,地方稅收和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增加了解決上述隱性債務的難度,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爆雷”的風險。
為了幫助地方政府完成上述任務,中國推出了總額12萬億元的債務組合拳,其中發行了10萬億元的地方政府債券,用于替代股票隱性債務,實現了延期降息,解決了地方政府的“燃眉之急”,大大減輕了地方政府當期債務的壓力,讓地方政府為促進經濟發展和保障民生騰出資金和精力。
上述10萬億元分為兩部分。一是2024年至2028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每年安排8000億元置換地方隱性債務,共計4萬億元。第二,2024年至2026年,地方政府再融資專項債券每年發行2萬億元置換隱性債務,共計6萬億元。這意味著2024年,地方政府債券將發行2.8萬億元置換隱性債務。
財政部相關負責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全國人大常委會11月8日批準6萬億元債務法案后,財政部11月9日向全國各地下達了6萬億元債務限額,指導督促地方政府抓緊履行法定程序,做好發行工作,妥善安排債券資金。
該負責人表示,財政部正在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密集組織實施,加強對地方政策的指導,利用好6萬億元的地方政府債務限額,更好地發揮增量政策效應。一些省份已經開始發行,加快政策的實施。
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的數據,河南、江蘇、貴州、大連、青島共發行2240億元再融資專項債券,用于置換股票隱性債務。此外,在4川、海南、福建18日披露的12月債券發行計劃中,計劃發行再融資專項債券總額約為1198億元。根據財政部上述計劃,今年用于置換隱性債務的地方再融資專項債券發行總額為2萬億元,這意味著未來會有更多的地方披露債券發行計劃。
中國城市投資50人論壇秘書長胡恒松告訴第一財經,8日,全國人民批準了6萬億元的金額。9日,財政部將金額分配到各地。12日,河南省率先披露首份“置換股票隱性債務”再融資專項債務文件。可見,這一輪6萬億元的債務政策落地快,效率高,這也表明了中央政府支持地方政府解決隱性債務的決心,有助于加快隱性債務解決的進展。
“一般來說,年底很多地方財政運行相對緊張,但前幾個月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凈融資額下降,也反映出融資平臺還本付息壓力較大。隨著6萬億元債務政策的實施,地方政府集中開始發行債券,可以緩解地方財政資金短缺,緩解融資平臺還本付息的壓力。債務置換可以促進政府和國有企業拖欠企業賬款的解決,進而增加社會有效需求,促進經濟增長。”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溫來成告訴第一財經。
根據財政部的數據,今年前10個月,地方公共預算收入(約10萬億元)同比增長0.9%。;地方政府基金預算收入(約3.2萬億元)同比下降21%,其中土地出讓收入(約2.7萬億元)同比下降22.9%。
事實上,今年6月19日以來,河南、遼寧等至少有26個省份相繼發行了特別新增專項債券,被市場認為是用來替代隱性債務的。目前,這一規模已超過8400億元。這意味著上述8000億元新增專項債券已經落地。接下來,上述2萬億元債券的金額還有待發行。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