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君安證券:聚焦“硬科技”和國資整合
2024年以來隨著上述政策不斷細化落地,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熱度開始回升。本輪并購重組在制度安排上愈發友好,但在并購方向上有明顯傾斜,且更加強調產業鏈上下游整合,資本市場服務“硬科技”創新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內在邏輯。戰略新興產業的優質國有資產重組,看好受益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科技自立自強的半導體和信息技術、航天軍工、高端裝備、醫藥生物等戰略新興產業。能源資源和公共服務領域的專業化整合,看好受益增強國家資源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核心競爭力的新老能源、主干管網和物流港口等。
華泰證券:如何理解港股近期調整?
上周海外流動性邊際緊縮使得主被動外資共同流出港股,不過近期MSCI中國指數vs MSCI新興市場除中國指數的PBLF折價率仍維持在15%一線,較國慶后水位并無明顯偏離,指向海外流動性而非國內內因是近期調整主因。目前三季報境外中資股盈利增速略降,但整體盈利預期財報季內呈持平震蕩,且結構上互聯網與高股息板塊目前營業利潤增速好于此前預期增速。12月前市場迎來“政策空窗期”,歷史可比階段風險溢價常在均值水位震蕩。港股配置仍宜以穩為主,可關注公用、電信與互聯網板塊。
中金公司:港股回調后的前景如何?
短期來自外部的擾動在增多,保持謹慎,不排除波動進一步放大。但震蕩格局仍是基準假設,不必過于悲觀,國內基本面和政策發力依然是關鍵。從高頻數據看,近期生產、消費與地產有走弱跡象,仍需更多增量政策支持。但高杠桿、利率和匯率的“現實約束”意味著,增量刺激會有,但過高的期待并不現實。在整體震蕩格局假設下,“在低迷的左側逐漸布局,在亢奮的右側適度獲利”轉向結構,似乎是一個有效的策略。行業上,建議重點關注行業出清、政策支持、穩定回報三類。
招商證券:大盤、質量風格有望重新回歸
目前來看,前期的一系列政策開始持續發揮作用,經濟企穩回升的態勢開始初現。展望后市,在前期中小風格占優之后,隨著中小風格補漲到位,中小風格繼續進一步占優的概率降低,四季度進入業績修正和年底估值切換的階段、ETF目前已經逐漸深入人心、中證A500進入批量建倉期,大盤、質量風格有望在最后兩個月重新回歸。
申萬宏源證券:交易博弈也有其規律
交易博弈主導市場的環境下,市場可能暫時不反應一些基本面和政策面的變化。但博弈也要尊重規律,更要順勢而為。若牛市邏輯演繹不能一鼓作氣,那當前市場就處于歷史低性價比區域。短期市場余溫尚存,但跨年階段驗證期到來,市場可能存在調整壓力。中期結構推薦方向不變:新能源(供給壓力緩和進程快)、科創(25年創投市場拐點,一二級聯動機會增加)、港股互聯網(基本面拐點已確立的核心資產)。跨年行情偏弱,穩定資本市場預期力量再發力,彼時A500可能有超額收益。
中國銀河證券:市場短期健康震蕩,但情緒依舊在
當前A股市場估值處于歷史中等水平。一方面,隨著存量政策加快落實以及一攬子增量政策加力推出,經濟基本面呈改善態勢。另一方面,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美國對華政策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后市A股有望震蕩上行,可重點關注基于自主可控邏輯與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的科技創新主題,涉及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兩新”主題,并繼續看好避險屬性較強的紅利板塊。
民生證券:風格切換或將出現
A股市場正在從游資風格向常態化回歸,國內經濟修復既減弱了市場對政策預期的博弈,又有助于市場向基本面現實回歸。實物資產仍是優先推薦,看好能源(原油、煤炭)、有色(銅、鋁、黃金)、船運(干散造船、油運)。化債主線下,建議關注金融板塊(銀行、保險)、建筑;關注紅利資產的回歸,如公路、鐵路、港口、電力;貿易條件存在回旋余地且受益于中國企業出海的資本品,同樣值得關注(機械設備、通用設備、專用設備、運輸設備)。
財通證券:良性調整利于行情再向上
本周市場消化前期行情過熱+中小科技擁擠+特朗普偏鷹預期,行情階段調整,成交額也有所下降。但中期視角看,景氣數據逐步驗證+具體政策接連落地,長期基本面得到有效支撐,行情有望從情緒市逐步轉向復蘇市,繼續上攻。后續節奏可能從風險偏好修復下小盤搶跑(9-10月),到政策+基本面確認修復下大盤藍籌搭臺(11-12月),再到后續確認經濟和股市向上小盤成長高彈性(明年)。配置層面,科技、金融是進攻首選,年底關注大盤藍籌超額機會。
中泰證券:短期震蕩亦是布局機會
伴隨人大常委會未能超預期,A股或有所調整。但考慮到12月政治局會議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即,市場或逐步醞釀新一輪政策預期,故短期市場震蕩亦是布局機會。本輪大規模化債政策能夠有效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進而利好下游央國企。其中,應收賬款占比較高的,與地方政府合作密切的行業,如建筑、環保等行業或相對受益。特朗普當選大幅加征關稅預期或帶來創業板,出口鏈業績整體承壓。但特朗普當選帶來的美國制造業發展趨勢下,關稅對電力設備,交通運輸設備,以及制造業上游的工程機械,工業母機等行業負面影響或有限。
方正證券:化債“上半場”,給預期改善一個理由
市場將在短期內結束對外部因素的定價,2025年A股的核心矛盾仍然是對國內債務周期的應對。國際經驗表明,預期改善是打破貨幣傳導梗阻的有效手段,是走出“流動性陷阱”的重要先行條件。政策持續呵護下,股市作為穩預期的關鍵抓手,向下調整空間不大,戰略上建議保持樂觀短期來看,市場風格仍將繼續偏向公募重倉股。從中長期看,結構上仍建議按照以下三個方向配置:繼續低位吸籌具備定價權的“安全資產”;需求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的出海鏈,并在波動中提升“科特估”倉位;關注并購重組主題行情。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