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的行政命令,自2025年5月2日起,取消對來自中國的小額進口商品免稅待遇。具體規定如下:每件繳納其價值90%或每件75美元的關稅;6月2日起增至每件150美元。
該政策意在削弱中國電商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首當其沖的是拼多多(NASDAQ:PDD)。因其跨境業務占比遠高于天貓、京東。據悉,拼多多旗下Temu在北美的全托管業務已經停擺,半托管業務(從美國本土倉庫發貨)仍在運營。
本文結合《2024年報》(2025年4月28日發布),分析跨境業務在拼多多業績中的權重。
營收增長主要的動力
1)營收結構巨變
拼多多營收分為廣告、傭金、商品銷售。前兩項屬于電商平臺服務,第三項屬于線上零售。近年來,傭金收入增速遠高于廣告,而商品銷售收入占比逐步歸零:
2019年,廣告收入268億、占營收的89%;傭金收入33億、占營收的11%;
2020年,廣告收入增至479.5億、占營收的比例卻降至80.6%;傭金、商品銷售業務橫空出世,營收雙雙接近58億、合計占營收的19.4%;
2021年,廣告收入攀升到725.6億、占營收的84.9%;商品銷售收入達峰——收入72.5億、占營收的7.7%;傭金收入141億、占營收的15.1%;
2022年,廣告收入達1029.3億、占營收的78.8%;傭金收入276.3億、占營收的21.2%;商品銷售收入低至可以忽略;
2023年,廣告收入達1535.4億、占營收的62%;傭金收入941億、占營收的38%;
2024年,廣告收入達1979.3億、占營收的50.3%;傭金收入1959億、占營收的49.7%;
京東從自營(零售)起家,逐漸加碼開放平臺業務的比重,如今自營業務與平臺業務平分秋色。
拼多多則不然,一歲、二歲時干自營, 2016年商品銷售收入4.57億,占營收的90.4%。三歲時“性情大變”,自營業務迅速被替代。到2023年,自營商品銷售收入“歸零”。
回過頭來看,拼多多戰略非常明確:賺廣告、拿傭金,做“純正”的互聯網公司。起步階段做零售只是權宜之計,否則無貨可賣,無人光顧。
2)傭金成為主要驅動力
廣告業務曾是驅動營收增長的主要動力。直到2023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2020年,廣告收入同比增速達79%,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為72%;傭金收入同比增長74%,因為基數小,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僅為8%;商品銷售收入的貢獻率接近20%;
2021年,廣告收入同比增速降至51%,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為71%;傭金收入同比增長144%,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達24%;商品銷售的貢獻率降至4.3%;
2022年,廣告、傭金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3%、37%;
2023年,傭金收入暴漲240.6%,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達56.8%,首次超過廣告;
2024年,傭金收入再漲108.2%達1959億,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接近70%。
拼多多傭金增長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緩慢增長:采取零傭金政策,只收0.6%交易服務費(轉交微信支付);推出“先用后付”模式后,收入1%服務費;2021年3月起,對百億補貼抽1%~5%傭金(農產品免傭金);
第二階段快速增長:多多買菜業務進銷差價(約為交易額的10%)被計為傭金;
第三階段極速增長:2022年9月推出的Temu,采用全托管模式。進銷差價被確認為收入,其中大部分計為傭金;
電商平臺傭金率通常在3~6%。拼多多旗下多多買菜、Temu將進銷差價確認為傭金收入,傭金率大約為9%,遠高于其他電商平臺。
從巨虧到年賺1100億
1)毛利潤五年漲九倍
2019年,拼多多廣告收入占營收的89%,整體毛利潤率為79%;
2020年,零售收入58億、占營收的9.7%,整體毛利潤率被拉低至67.6%;
2021年,零售收入增至72.5億,占營收的7.7%,整體毛利潤率66.2%;
2022年,零售業務歸零,整體毛利潤率應聲提高到75.9%;
2023年、2024年,隨著傭金收入占比飆升,毛利潤率先后跌至63%、61%。
毛利潤率隨傭金占比提高而降低,說明傭金業務毛利潤率低于廣告業務(估計低于50%)。
從2019年的238億到2024年的2400億,拼多多毛利潤在5年間增長908%,年均增長159%!
2)扭虧為盈
毛利潤、費用
藍色折線代表毛利潤(率)、彩色堆疊柱代表費用(率),只有藍色淹沒彩色時才會錄得經營利潤。
近年來,毛利潤率小幅下行,毛利潤金額卻“一飛沖天”;費用金額溫和上漲,費用率被逐步攤?。?
2021年,毛利潤622億,總費用達553億;其中市場費用448億;總費用率58.9%,較毛利潤率低7.3個百分點;
2022年,毛利潤991億、總費用687億;其中市場費用543億;總費用率進一步降至52.6%,較毛利潤率低23.3個百分點;
2023年,毛利潤1559億、同比增長57.3%;總費用972億、總費用率僅為39.3%,比毛利潤率低23.7個百分點;
2024年,毛利潤達到2400億;市場、行政、研發三項費用合計1315億,總費用率進一步降至33.4%;較毛利潤率低27.7個百分點;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