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季度市場回暖帶動下,主動權益產品實現業績與規模雙升,基金經理格局迎來重要變化。憑借業績反彈,部分頂流基金經理強勢 “回血”,如“一哥”張坤的管理規模重回“600+”億元。同時,也有一些基金經理憑借精準的賽道布局與亮眼收益,攜百億規模產品火速跨入百億陣營。
不過,由于此前業績承壓、“去明星化”戰略推進、人才流動等多重因素交織,“頂流”們紛紛被動上演“消失”。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百億級主動權益基金經理數量降至87人,較兩年前同期已大幅減少四成。
老將回血與新銳突圍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全市場基金總規模超過32萬億元,其中主動權益類基金(包含普通股票型、靈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基金,下同)規模近3.5萬億元,由2172位基金經理參與管理。
第一財經根據Choice數據初步統計,若以主動權益產品規模占在管規模60%以上為篩選標準,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的數量則為1725人。其中管理規模超過百億元的達到87人,較去年底增加2人。
部分頂流基金經理管理規模有所回升。例如易方達基金旗下的張坤在管產品總規模單季度增加18.81億元,這也讓他時隔一個季度后重歸“600+”億元陣營,并繼續穩坐公募主動權益基金管理規模的頭把交椅。
景順長城基金劉彥春、中歐基金葛蘭分別以410.2億元和404.47億元的規模緊隨其后。上述三位也是目前僅有的“400億級”基金經理。
同時,多位新晉百億基金經理憑借產品的優異表現大幅“吸金”,躋身這一行列。例如鵬華基金閆思倩,其管理的鵬華碳中和主題以超60%的季度回報,規模從10.35億元暴增至108.96億元,從而帶動其總管理規模迅速增至163.37億元。
類似情況也在永贏基金張璐身上發生。數據顯示,他的在管規模從去年底的20億元躍升至近122億元,增加5倍有余。直接原因正是其管理的永贏先進制造智選A獲得52.32%的季度回報,推動產品規模從十幾億元增至百億元規模。
整體來看,上述百億級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分屬于33家基金公司,其中,12家公司僅有1位百億基金經理,而擁有5位及以上百億基金經理的公司有7家。廣發基金以8位百億基金經理的數量居行業首位,包括劉格菘、傅友興等;易方達基金和中歐基金則各有7位,如張坤、葛蘭等耳熟能詳的知名基金經理。
規模下滑原因各不同
近年來,百億級主動權益基金經理呈現顯著縮水,昔日繁榮景象不再。與兩年前(2023年一季度末)同比,數據顯示,百億級主動權益基金經理數量銳減超40%;排名前十的基金經理總管理規模從6177.34億元降至3633.12億元,降幅也超過四成。這一趨勢與主動權益市場整體下行軌跡高度契合。
從基金經理個體視角觀察,規模收縮現象更為直觀。以頭部基金經理張坤為例,盡管當前主動權益的管理規模上限回升至600億元以上,但較其巔峰時期的1344.78億元已縮減55%。
同時,“700+”“500+”億元規模的基金經理已經消失不見。而維持在“400+”億元規模區間的劉彥春和葛蘭,其管理規模較此前的千億元峰值均減少超過60%。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一季度末,排名第十的基金經理管理規模為399.86億元,這一數值如今可以排在第4位,充分反映出行業頭部陣營的“門檻”顯著降低。
“百億俱樂部”成員數量和管理規模較之巔峰期均有所減少,背后存在諸多原因,業績表現無疑是首要原因。數據顯示,“前十強選手”管理或參與管理的共有56只產品(僅計算初始基金,不同份額合并計算,下同),運行時間超過3年的則有52只。
截至4月25日,這些產品中的超過六成近三年累計回報為負,再疊加投資者贖回,規模“腰斬”的產品有10只。其中,業績位列末席的中歐醫療健康A累計虧損32.49%,該產品基金份額三年減少24%,基金合計規模則減少54.4%。易方達創新未來、興全社會價值三年持有的基金規模也縮水六成以上。
行業“去明星化”趨勢也是重要影響因素。多家頭部基金公司主動推動這一戰略,頂流基金經理也卸任部分產品,以降低管理規模。如葛蘭在2023年三季度卸任兩只產品,直接導致當期管理規模減少近百億元;同機構的周蔚文也從2022年逐漸減負,在管產品數量從9只降至5只。此外,興證全球基金謝治宇同樣卸任了1只近200億元規模的產品。
還有部分百億基金經理宣布離職或“醞釀出走”。如華商基金原基金經理周海棟,于今年3月清倉式卸任6只基金并離職,截至去年底其在管規模為293.47億元。今年4月,景順長城基金鮑無可旗下管理的多只產品宣布增聘基金經理,此舉引發離職傳聞。目前,其在管規模超過162億元。
后市如何看?
今年以來,A股市場行情有所回暖,以機器人為代表的科技板塊展現出較好的賺錢效應。然而進入二季度,隨著市場風格切換,前期漲幅顯著的熱門板塊普遍面臨階段性回調壓力。在此背景下,備受市場關注的頂流基金經理們對后市走向持何種觀點?
張坤在季報中表示,地產下行對經濟的影響正在逐步進入尾聲,一系列提振消費的政策也有托底作用,建議投資者把著眼點放在企業上。
張坤認為,如果自下而上觀察,可以看到部分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在改善,企業家的預期也更加理性,企業的經營質量不斷改善,利潤率、周轉率、自由現金流等指標不斷變好,部分企業家的資本配置能力也有所提升,能夠更加審慎地評估投資新業務和幫股東加碼老業務之間的優劣,回報股東的決心也不斷增強。
因此,他將專注于尋找具備優秀商業模式、競爭力和定價能力突出、行業空間廣闊且資本分配對股東友好的公司。這些公司在加深護城河的同時,遠期能為股東創造更多的自由現金流。
作為今年的“賺錢密碼”,科技賽道是頂流們關注的重點話題之一。謝治宇對科技領域的發展前景抱有信心,并描繪了各大科技技術和應用的廣闊前景,例如全民智駕平權的時代正在到來,未來智能駕駛將是車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AI眼鏡則將是AI技術重要的終端應用之一等。“未來在科技領域,國內有望崛起一批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優質公司。”他稱。
周蔚文則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態勢。他認為,人工智能產業在2024年呈現多點突破態勢,尤其人形機器人產業化進程取得重大突破。基于對未來兩三年向好的產業趨勢預期,他逐步加大了在相關領域的投資和布局。
“我們在人工智能產業鏈上的布局不僅涵蓋了持續看好的人形機器人以及自動駕駛領域,還拓展至AI眼鏡等新型可穿戴設備,以及AI在教育、廣告、游戲等應用領域。”周蔚文稱,對光模塊持謹慎態度,一方面是因為行業盈利能力已處于較高位置,另一方面是DeepSeek的出現使短期算力需求重估,中長期供需關系有所平衡。
除了科技賽道以外,周蔚文還敏銳捕捉到保險行業的投資機會。他表示,觀察到保險行業正步入景氣修復通道,資產端投資收益率邊際改善,負債端結構優化,利差損壓力得以緩解,行業估值處于低位區間,因此他擇機增持了具有明顯安全邊際的頭部保險企業。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