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貿易環境劇變的背景下,中國貨幣政策正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2025年4月初,美國宣布實施"對等關稅"政策,對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加征進口關稅,這一重大政策調整引發市場對人民幣匯率及貨幣政策走向的廣泛關注。
貨幣政策雙輪驅動效應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資深專家指出,當前支持性貨幣政策具有雙重戰略意義。一方面,通過適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市場基準利率,能夠有效應對通縮壓力,為經濟增長提供流動性支持;另一方面,與擴張性財政政策形成協同效應,避免單一政策工具效力受限。
專家特別強調,在消費者信心不足、投資意愿低迷的當下,單純依靠貨幣政策刺激效果有限。需要財政政策率先發力,通過增加基建投資、擴大國債發行規模等措施提振經濟,而貨幣政策則需及時跟進,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平抑市場利率波動,防止財政擴張產生"擠出效應"。
"擇機"調控的三重考量
針對央行提出的"擇機降準降息"政策導向,專家解讀出三個層面的戰略考量:
應對外部沖擊:若美國加征關稅等外部因素對中國經濟造成實質性沖擊,央行將通過降準降息等工具進行對沖;
配合財政政策:當財政擴張導致市場利率上行壓力時,及時釋放流動性維持利率穩定;
防范金融風險:在資本市場異常波動時果斷介入,防范系統性風險蔓延。
匯率走勢與政策平衡
在"對等關稅"政策影響下,人民幣匯率面臨新的考驗。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經常賬戶順差達4200億美元,但資本賬戶呈現凈流出態勢。專家預判,2025年隨著外資重新配置中國資產,證券投資有望由凈流出轉為凈流入,但經常賬戶順差可能收窄。
為維持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央行擁有充足的政策工具箱:
調整遠期售匯業務風險準備金率
運用宏觀審慎調節因子
必要時進行市場干預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貿易環境變化,中國正加快推進"雙循環"發展戰略,通過擴大內需降低對外部市場的依賴,而非依賴貨幣貶值等傳統手段。
政策協同的新范式
當前貨幣政策正呈現新的特征:
中間目標優化:更加注重社會融資規模與經濟增長的匹配度
工具創新:完善利率走廊機制,提升政策傳導效率
國際協同:加強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
專家建議,在實施寬松貨幣政策的同時,需重點關注三個方面:一是防范資產價格泡沫風險;二是提升政策精準性,避免"大水漫灌";三是加強預期引導,穩定市場信心。
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中國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靈活性,在穩增長、防風險、促改革之間尋求動態平衡,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