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TC技術峰會投資者專場上,英偉達掌舵人黃仁勛針對近期行業爭議作出重磅表態。面對中國AI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新近發布的R1模型引發的市場震蕩,這位芯片巨頭CEO明確指出:全球算力需求將進入指數級增長周期,芯片供應鏈面臨更嚴峻考驗。
針對部分分析師關于"AI模型效率提升將削弱芯片需求"的論調,黃仁勛在3月19日的閉門會議中予以駁斥。他強調,R1模型展現的技術突破恰恰印證了算力基礎設施的持續升級需求,未來全球對高性能計算單元的渴求將呈現幾何級數增長。
據行業數據顯示,這款耗時僅8周、研發成本控制在580萬美元以內的AI模型,通過2000余塊英偉達芯片的協同運算,在核心指標上已可比肩OpenAI旗艦產品o1推理模型。這種突破性進展引發資本市場對美國科技巨頭千億美元級AI投入的效益重估。
值得注意的是,深度求索的技術突破曾引發英偉達股價劇烈波動。今年1月末單日重挫17%后,近期股價持續回調至去年三季度以來低位。不過,包括AWS、Azure在內的全球TOP5云服務商均在最新財報中確認追加AI基礎設施預算,實際投入增速較預期高出35%。
針對谷歌聯合博通研發ASIC芯片等替代方案,黃仁勛從商業邏輯層面作出回應:"頭部企業的核心訴求是提升算力資產收益率,而非單純降本。我們的Hopper架構至今保持技術代差優勢,新一代Blackwell平臺更實現40倍性能躍升。"據透露,Blackwell芯片預售量已達前代產品的2.3倍。
在應對地緣政治風險方面,英偉達已啟動供應鏈多元化布局。臺積電亞利桑那州工廠的首批產能已被納入采購體系,隨著美國本土制造能力的提升,關鍵產品的本土化生產比例將持續擴大。黃仁勛特別指出,即便面臨宏觀經濟波動,企業級客戶向AI基礎設施傾斜投資的趨勢不可逆轉。
行業研究顯示,全球AI算力需求年復合增長率已突破65%,而先進制程芯片產能擴張周期仍需要18-24個月。這種供需錯配或將導致2024下半年出現10-15%的算力供給缺口,進一步強化頭部廠商的市場主導地位。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