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下午,華為舉辦Mate品牌盛典,全新Mate 70系列智能手機正式發(fā)布。
不同于以往類似“破釜沉舟”的敘事,如今幾乎完全走出制裁、斷供陰霾的華為,對于自家產品的底氣明顯更足。
在發(fā)布會現場,當提到Mate 70系列的信號強度時,余承東忍住沒有把“遙遙領先”說出口,但還是以一句“絕對對得起那四個字”來表達自己的信心。
而在市場反應方面,Mate 70系列在上周開啟預售的前90分鐘,預約量即突破百萬,截至本文發(fā)布時,在華為官方商城中預約量已超過335萬。
幾乎可以斷定,Mate 70系列將繼續(xù)延續(xù)歷代機型的成功,甚至有望復刻Mate 30、Mate 40時代的現象級表現。
唯一讓人頗感意外的是,Mate 70系列以及一同發(fā)布的折疊屏Mate X6.在出廠時并不會直接搭載原生鴻蒙5.0系統(tǒng),即HarmonyOS Next,而是給用戶提供鴻蒙4.3和鴻蒙5.0版本按需購買,兩者最大的區(qū)別在于,鴻蒙4.3系統(tǒng)能夠兼容安卓應用。
目前看來,在系統(tǒng)生態(tài)的問題上,華為這次罕見地選擇了“求穩(wěn)”。
何來“史上最強”?
本月初,余承東在個人微博中的一句“史上最強Mate”,拉開了Mate 70系列的預熱。
從消費電子行業(yè)的特性來看,“史上最強”的名頭似乎每年都可以拿出來用一次。但華為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其旗艦產品線自2020年起受到了很多發(fā)展限制,并不適合用常規(guī)的迭代周期去套用。
因此,這次“史上最強”的升級的確意義非凡。
在具體的參數、性能方面,華為這次并沒有在發(fā)布會上過多渲染,但落在功能應用上,還是能窺探到Mate 70系列的成色。
首先是華為的看家本領——通信技術,這次華為在Mate 70系列上將“靈犀通信”技術做出了升級,通過背部智能多天線設計,提升了手機在諸如演唱會、地鐵、地庫等復雜環(huán)境中的使用體驗。
在衛(wèi)星通信技術上,Mate 70系列還首發(fā)搭載了“衛(wèi)星尋呼技術”,最大尋呼角度可達120度,能夠大幅加快搜星速度,而且在完成搜星后,即使手機放在口袋中也可以繼續(xù)使用,實現“一次鏈接,時刻在線”。
影像部分,Mate 70系列推出了“紅楓原色影像技術”,其原理是通過一顆專用攝像頭,來完成對150萬光譜通道測量,以實現超高的色彩還原精度。
余承東表示,“紅楓”這個名稱的來源是此項技術能夠在拍攝紅楓葉等自然色彩時精準呈現,同樣在拍攝人像時,也可以讓膚色的成像更加自然。
應該說,從Mate 20上的超廣角攝像頭,到Mate 30上的“超感光影像”,再到后面的自由曲面攝像頭、物理可變光圈,Mate系列上的影像功能雖然沒有P/Pura系列那樣驚艷,但每一代都做到了領先于行業(yè)。
而除了通信和影像技術外,Mate 70系列另一項發(fā)力點則落在了AI上。
在今天的發(fā)布會上,華為對此前“全棧AI”的概念做出了補充,提出了“軟硬端云”四個發(fā)展方向。其中,“軟”指的是全新HarmonyOS系統(tǒng),“硬”指的是影像系統(tǒng)+音頻系統(tǒng),“端”指的是端側算力+端側大模型,“云”則是云側算力+盤古大模型。
落在功能應用上,除了業(yè)內比較常規(guī)的AI花圈搜素、AI通話摘要、AI降噪等功能外,華為這次拿出了幾項頗有看點的功能。
比如“AI運動軌跡還原”,可以讓運動物體的整個運動軌跡都能在拍照的過程中被記錄下來;還有“消息隨身”功能,通過AI識別用戶在讀取信息時是否有他人視線,在檢測到窺屏后自動隱藏信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華為這次還對“隔空操作”進行了大幅升級。
使用過Mate 30系列的用戶應該還有印象,當時的Mate 30系列有兩項關于手勢的隔空操作:上下揮手滑動瀏覽頁面,以及凌空一抓實現截屏。
而本次發(fā)布的Mate 70系列上,用戶可以通過“隔空抓取”,并“隔空拖拽”到另一臺設備的方式,實現圖片或截圖的傳輸。
總體而言,在經歷應用層集成AI、系統(tǒng)層融合AI,以及完成Harmony Intelligence框架搭建后,華為在AI應用上的技術飛輪,已經開始得到兌現。
原生鴻蒙,穩(wěn)中求進?
自去年8月推送開發(fā)者預覽版系統(tǒng)后,每當華為新機發(fā)布時,HarmonyOS Next就成為了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尤其是在上個月,華為正式發(fā)布該系統(tǒng)后,外界普遍認為這是華為將徹底與安卓陣營割席的前兆。
但在Mate 70系列上,華為還是為消費者提供了“Plan B”,即兼容安卓應用的鴻蒙4.3系統(tǒng)。
如無意外,大部分消費者在購買新機時,都將選常規(guī)的鴻蒙4.3版本。
這對于華為來說,全面覆蓋原生鴻蒙的進度或許會放緩,但絕對是非常理性且明智的選擇。
原因在于,Mate系列機型是一款生命周期內,出貨量能夠達到“千萬級”的產品,而其中的絕大部分用戶,根本不會關注“HarmonyOS Next的適配進展”諸如此類的問題。
他們對于系統(tǒng)的評價指標,甚至可以凝練成一句抽象的“好不好用?”,如果主流應用沒有完成全覆蓋,或是部分功能缺失,那在大部分消費者看來,這就是一款“不好用”的系統(tǒng)。
而眼下的華為,顯然也沒理由強推HarmonyOS Next,以完成一場豪賭。
自去年以來,華為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已經在穩(wěn)步回升。根據Canalys的統(tǒng)計數據,今年三季度,華為國內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1080萬臺,同比增長24%,遠高于4%的業(yè)內平均增速。
在此背景下,通過更加穩(wěn)健的“雙框架”策略,給消費者更多選擇,才是華為的最優(yōu)解。
那么華為會放慢對HarmonyOS Next的搭建速度嗎?目前來看,還沒有這個跡象。
一方面,對于開發(fā)者,華為依舊繼續(xù)提供技術支持,甚至派遣駐廠工程師,去完成代碼的編譯與調試工作。
另一方面,對于消費者,為了激勵用戶升級HarmonyOS Next系統(tǒng),華為還在今日發(fā)布會上推出了“鴻蒙有利”計劃,為升級HarmonyOS Next的用戶提供價值900元的權益禮包。
不難判斷,在HarmonyOS Next系統(tǒng)的問題上,華為將長期采取“穩(wěn)中求進”的策略。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