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際形勢動蕩不安,黃金基金繼續在全球對黃金避險需求中領漲。隨之而來的是QDII投資美股、港股等海外市場,大規模資產配置的理念越來越受歡迎。
A股方面,板塊分化明顯,銀行、非銀行等權重板塊漲幅居前,通信、電子等科技板塊活躍,而消費、光伏、醫藥等板塊普遍表現不佳。寬基指數的大量布局使得被動指數基金與市場分享貝塔收益,細分行業基金跟隨市場分化,投資形式的變化仍然無法從本質上解決“基民難賺錢”的問題。
在主動權益基金方面,少數重倉位最具想象力的AI板塊收益頗豐,但仍被困在“長坡厚雪”的賽道故事中。從上表可以看出,2024年主動權益基金的平均收益低于大多數投資品種,僅高于短期債務和股票FOF。、少數類型的貨幣,對沖等。
債券市場方面,“資產短缺”市場不斷解讀,債券基金迎來超級牛市。2024年12月,政治局會議將貨幣政策定調為“適度寬松”,再次點燃債券市場做多的熱情,利率在市場上迅速下降。大部分期限利率都創下了歷史新低,30年期國債ETF收益最高,年回報率超過20%。
在貨幣基金方面,無風險利率的持續下降使得貨幣基金的收益越來越薄,年平均收益降至1.71%。由于收益率持續創新低,相關話題一度被熱搜,甚至引發投資者關于“貨幣基金是否會消失”的討論。
以市場上的大型產品為例,由張坤管理的E基金藍籌股和朱少醒的富國天惠精選成長年收入不到2%。劉彥春管理的景順長城新興成長,葛蘭中歐醫療健康分別虧損9.71%和16.74%。
在規模較大的基金中,表現較好的是謝治宇管理的興全合潤,劉慧影接管的諾安成長,董理接管的興全投資。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我們可以看到,過去三年上述基金的大部分損失都在30%甚至更高。從過去五年的回報來看,瑞遠的增長價值和中歐的醫療健康仍然是負面的。
對于AI的布局,從年度回報的角度來看,成為突出重圍的關鍵。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