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一則公開市場交易通知于7月1日再次傳達了債券市場應當理性“降溫”的明確信號,同時也被市場解讀為央行買賣國債的開始。
央行發布公告稱,為保持債券市場穩定運行,在審慎觀察和評估當前市場形勢的基礎上,決定近期向部分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開展國債借款操作。
央行通過進行借款入市操作,不僅不影響市場的資金供給,還會影響國債市場的供求關系,并傳遞政策意圖,進而影響市場利率。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指出,最近國債特別是長期國債的利率持續下降,與經濟基本面和政策預期出現了偏離。央行為避免市場上出現非理性的定價行為,靈活運用公開市場操作,維護債券市場的穩定,有助于預防債券市場的劇烈波動,避免負面外溢影響的產生。
近來,央行持續關注著中長期國債收益率走低的情況,并多次提醒債券市場的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最近表示,美國硅谷銀行的風險事件提醒我們,中央銀行需要以宏觀審慎的角度監測、評估金融市場的狀況,及時調整和遏制金融市場風險的積累,當前尤其需要關注一些非銀行主體持有大量中長期債券導致期限錯配和利率風險。
招聯的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指出,今年以來有效融資需求不足,導致“資產荒”現象,一些中小型金融機構難以有效提供信貸支持。與此同時,信用風險有所增加,資產質量下降的壓力變大。在這種情況下,國債因為其較高的安全性,已成為金融機構進行資產配置的重要選擇。
“金融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都可能面臨中長期債券的期限不匹配和利率風險。”董希淼指出,自2024年以來,我國中長期債券收益率明顯下降。一些機構預計央行可能通過購買債券來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以刺激經濟增長和通脹,計劃大量購入長期國債后再拋售等待價格上漲。
與市場之前的預測不同,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央行可能首先進行國債的“賣出”操作,而非“買入”。周冠南,華創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指出,央行持有的國債剩余期限多在3年及以下,因此進行國債借入操作可能是為了未來賣出現有債券做準備。央行多次提到長端收益率過低以及機構持倉風險集中問題。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