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證監會發布《關于深化科創板改革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以下簡稱《科創板八條》)。
《科創板八條》從強化科創板“硬科技”定位、開展深化發行承銷制度試點、優化科創板上市公司股債融資制度、大力度支持并購重組、完善股權激勵制度、完善交易機制、加強科創板上市公司全鏈條監管等八個方面進一步做了闡釋和規定。
對此,中國基金報記者分別采訪了方正證券研究所所長劉章明,開源證券副總裁、研究所所長孫金鉅以及中國銀河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師楊超,就《科創板八條》出臺的背景和對A股的影響進行了解讀。
進一步突出科創板“硬科技”特色
孫金鉅認為,五年多來,科創板引導資本源源不斷投向科技創新領域。同時,科創板一系列的制度創新,也有效推動了全面注冊制平穩落地和走深走實,例如之前科創板首創首發的詢價轉讓制度完善實施至今,實現了股東減持訴求和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之間的平衡,緩解了解禁對二級市場的沖擊。
劉章明表示,針對市場反映較為集中的新股發行高價超募、活躍并購重組市場、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等問題,《科創板八條》作出了相應安排,積極回應了市場關切,進一步突出科創板“硬科技”特色,健全發行承銷、并購重組、股權激勵、交易等制度機制,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也為下一步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積累經驗、創造條件。
提高新股定價的合理性、科學性
在八項改革措施中,“優化新股發行定價機制”尤為受人關注。
孫金鉅指出,這一安排進一步發揮了科創板在資本市場改革中的“試驗田”功能,有助于提高科創板新股定價的合理性。
據他透露,科創板自開板以來,就對最高報價剔除比例這一影響詢價定價的重要設置進行了持續優化。2021年9月,針對“不低于10%”的最高報價剔除比例下存在的“抱團壓價”現象,科創板明確最高報價剔除比例調整為“不超過3%且不低于1%”。但由于實踐中均按1%實施,部分網下投資者采取“報高價、博入圍”的策略,從而推高了新股定價水平。
因此,孫金鉅認為,針對這些非理性報價行為,此次科創板將最高報價剔除比例調高至3%,有助于加大對網下投資者極端高報價的約束力度,促進網下投資者理性報價,從而進一步優化新股發行秩序,提高新股定價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科創板將迎來估值修正
劉章明則從上市標準認定、并購重組、再融資等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上市標準認定方面,他認為,首次提出“三新”+“硬科技”標準,強調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市場潛力大、科創屬性突出的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上市,對科創板上市第五套標準進行一定程度的“松綁”,將會為市場引入優質的企業。
并購重組方面,對于有技術卻缺乏資金和資源的企業,并購重組的綠色通道開啟有助于提升市場活躍度。再融資方面,放松了對于輕資產、高研發投入的再融資募集資金的要求,有助于研發屬性強的企業獲取市場資金。
總體來看,制度層面對于科技企業的認定和包容度的提升有助于促進科創企業的長期良性發展,進一步提升科創企業融資環境和盈利質量。在努力提升制度包容性、激發市場活力的同時,《科創板八條》加強了科創板監管、從嚴打擊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等市場亂象,進一步保護了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為A股市場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示范。
他還特別提到,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蘆哲最近對“科特估”的研究也表明,資本市場在科技領域的深化改革有助于進一步健全資本市場功能。在全球競爭關系加劇的局面之下,科創板塊的估值折價在證監會政策密集發力、資本市場生態環境支持、科技公司質量提升的條件下有望迎來修正。
楊超認為,證監會近期密集出臺的重磅政策,旨在加強資本市場的監管體系,提升市場透明度和效率。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將增強投資者的信心。通過明確監管規則和預期,投資者能夠更加理性地評估風險和收益,做出更為科學的投資決策。這有助于吸引長期資本的流入,促進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
“隨著政策的不斷深化,資本市場的結構也將得到優化。”楊超進一步解釋,“例如,支持新質生產力的政策將促進新興產業和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這些企業往往具有高成長性,能夠為市場帶來新的活力和增長點。”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