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低功耗的AI引擎和算法,是端側AI未來的核心工作點;
②除了終端廠商外,三大運營商也是試圖爭奪AI時代的流量入口,推出了AI云手機、云電腦等產品。
大模型和生成式AI的浪潮,正加速終端形態的進化。當前,端側AI已經成為眾多廠商重點布局領域。2024年,也被認為是AI終端元年。
在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海展期間,榮耀、聯想、中興等企業都紛紛展示了AI落地終端的不同探索,試圖搶占AI時代的流量入口。
華為常務董事、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主任汪濤預測,今年AI手機發貨將占比為11%,而至2030年,這一比例有望達到90%。
▍低功耗的AI算力是大模型裝進手機的關鍵
榮耀展示了兩項端側AI技術。其一是AI離焦護眼技術,能夠在屏幕上模擬出離焦顯示效果,根據用戶的用眼習慣和環境,讓手機屏幕變成為用戶定制的“離焦鏡”,進而幫助其在看手機時舒緩視力。
另一項是AI換臉檢測技術,可以用于電信反詐。基于端側AI能力,這項技術可以自主識別視頻通話中的畫面要素,如果檢測到視頻內容存在AI換臉,將向用戶發出風險提醒。這項技術會在折疊屏手機Magic V3上實現首發。
榮耀CEO趙明在采訪中介紹,過去3年,榮耀一直在AI方面重金投入。“頭兩年的AI投入,在消費者體驗上表現不明顯,因為主要在打地基,構建低功耗的引擎、算法等等。對于榮耀而言,我們仍堅持在端側進行相應的處理,當消費者調用網絡AI能力的時候,提供更好的數據安全上的支持和保護。”
把大模型裝入智能手機,對功耗和算力帶來了新的要求。趙明表示,低功耗的AI引擎和算法,是端側AI未來一個核心工作點。同時,會與跟云端大模型結合,提供更多的服務,比如AI翻譯、修圖等。
聯想則展示了兩款AI手機聯想moto X50 Ultra AI元啟版、聯想moto razr 50 Ultra AI元啟版。這兩款AI手機,均可運行超6B算力的天禧大模型,并通過天禧AS與AI PC等AI終端實現協同工作。
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對《科創板日報》表示,個人智能體會成為未來個人客戶的第一入口。為此,聯想推出了天禧智能體系統(天禧AS),包括天禧個人大模型和個人智能體小天。小天具備個人知識庫、AI應用平臺、超級互聯、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等特性。“我們計劃把天禧智能體系統,裝入每一個AI終端中。未來,你想干什么,就告訴小天,它幫你去干。”
除了手機外,PC也是大模型落地終端的關鍵產品。趙明透露,在筆記本方面,榮耀將會推出一款與眾不同的AI PC,在功能、設計思路和美學上都將有顛覆性創新。
聯想則在MWC上海展前夕發布了AI PC新品,包括聯想YOGA Air 14s 驍龍AI元啟版、聯想YOGA Air 14c AI元啟版、拯救者Y9000P AI元啟版。其中,聯想YOGA Air 14s 驍龍AI元啟版,是全球首款搭載高通驍龍 X Elite 處理器的AI PC產品。
劉軍稱,今年是AI終端革命性的一年,將進一步帶動PC的應用。“目前,我們一共有大概上萬AI PC客戶,每天都能夠服務好他們,知道他們使用的情況,而且數量與日俱增。”
▍AI終端還處于起步階段
AI和裸眼3D技術的結合,是中興通訊此次展會的側重點。中興通訊與中國移動聯合發布了千元級別的AI裸眼3D手機——中興遠航3D,以及全球首款5G+AI裸眼3D平板電腦nubia PAD 3D II。記者現場了解到,該產品支持Neovision 3D Anytime技術,在任何時間地點,都能夠一鍵將2D內容瞬間轉化為3D影像,并且基于AI人眼跟蹤引擎,用戶在任何角度幾乎都能看到3D畫面。
除了終端廠商外,三大運營商也試圖爭奪AI時代的流量入口。中國移動推出了云手機業務,可針對用戶個性化需求,提供AI、觀賽、追劇等服務。記者在現場獲悉,該業務已有2000萬注冊用戶。
中國電信展示了天翼AI云電腦。除了電信自研的星辰大模型外,天翼AI云電腦還支持接入智譜AI、通義千問等第三方模型。
此外,中國電信推出了AI通信助理,解決用戶因漏接電話而錯過重要信息的問題。當手機信號弱、無法接通時,以數字人形象出現的AI通信助理可代接電話,并對通話內容全程速記,把摘要提煉推送給用戶。目前,AI通信助理已有1800萬注冊用戶。
在MWC上海期間,中國移動發布了AI終端發展策略,從拳頭產品打磨,應用新生態共建,技術底座夯實三方面協同產業鏈共同探索,推進端側AI演進。
中國移動還在會上發布了《中國移動生成式AI終端產品指引》,從發展趨勢、關鍵技術、終端形態、應用生態、架構體系等多維度系統闡述AI終端,首次提出AI終端端云協同架構體系,發揮端側小參數模型和云側大參數模型各自優勢,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捷、更低成本的AI終端使用體驗,并聯合終端廠商、芯片廠商正式成立終端智能體聯盟。
不過,對于AI終端的現狀,IDC高級分析師郭天翔坦言,今年端側AI尚處于起步階段,在消費者層面感知不強。“技術有待進一步發展,用戶的接受需要時間。個人判斷其發展拐點,最快要等到后年。”
XREAL聯合創始人吳克艱同樣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當前AI對終端的升級,對消費者來說吸引力仍不足。
“一方面,大模型技術需要再進步,另一方面,AI如何與這些具體的硬件產品相結合,比如手機、電腦等設備怎么結合令其真正實現系統級交互,達到最佳的用戶體驗,這仍需要很長的時間。”
▍誰是AI落地的最好載體?
在智能手機之后,下一代人機交互終端究竟是什么模樣,可謂業內熱議的話題。對此,吳克艱認為,AR是AI最好的硬件終端, AI可能是AR最好的交互形式。
“大模型熱潮來臨之前,大家想到的是語音交互、手勢交互、眼動交互等傳統方式。如今大模型加持下,沒有鍵盤、沒有鼠標、沒有觸屏,自然地以語音、圖像方式與硬件設備交互,為AR設備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
但吳克艱強調,當下的AR/VR設備還是階段性產品。“AR/VR設備的瓶頸在于,未能達到即輕薄又舒適佩戴,同時有很多功能的狀態。一方面硬件技術有瓶頸,另一方面3D內容有所缺失。在光學顯示模塊,以及電池、芯片、無線通信等底層技術的限制下,大家只能做一些階段性的產品。”
吳克艱預計,未來的幾年之內,隨著大模型、光學技術等的發展,AR眼鏡很有可能出現小爆發。
此前,Meta已發布首款AI眼鏡Ray-Ban Meta,第三方機構預測其銷量已破百萬臺,遠超出了預期。
從一季度IDC、CINNO Research等的數據來看,VR需求相對疲軟,AR這類更輕量級的產品展現活躍態勢。IDC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MR和VR均有大幅下降,MR出貨3.4萬臺,同比下滑52.7%;VR出貨2.2萬臺,同比下滑72.6%。而AR出貨0.8萬臺,同比上漲119.2%;ER出貨4.4萬臺,同比上漲136.2%。 其中,AR市場以一體式眼鏡為主,ER市場目前以分體式眼鏡為主。
“我個人判斷,在未來三、四年那個時間點,AR可能就有機會呈現10倍的增長。” 吳克艱說。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