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振資本市場信心和金融強國的呼吁下,各種基金繼續逢低買入a股。除了市場高度關注的ETF外,私募股權基金和外資機構也是當前a股布局的重要力量。
市場參與者指出,三大力量集體做多已成為中國股市長牛慢牛的堅實基礎。從五到十年的角度來看,約20%的100多萬億元居民儲蓄(即20萬億元至30萬億元居民儲蓄)將在未來進入股市。三分之二的居民儲蓄可以安排A股指數基金和ETF。目前,“如何購買”和“何時購買”的問題需要通過相關系統設計來解決。之前的“看跌權證”有望成為一項可行的建議,這不僅可以保證市場的信心,而且可以實現國家、投資者和資本市場的雙贏。
ETF繼續充當布局的利器
12月4日,多家基金公司的最新觀察報告提到,在最近市場疲軟的背景下,“國家隊”宣布增持ETF。其中,富國基金表示,上周五,中國國家新聞控股旗下的國家新聞投資增持中國國家新聞中央企業科技指數基金,未來將繼續增持。
“2023年是國內ETF發展的一年。自今年年初以來,在市場增量資金疊加經濟疲軟復蘇+寬流動性的背景下,主題投機和行業輪換加劇。活躍股票基金經理的整體表現弱于主要基礎廣泛指數,ETF迎來了巨大的發展。”鵬華量化及衍生品投資部總經理、基金經理蘇俊杰表示,在今年公募基金整體發行寒冷的背景下,ETF新發行市場持續火爆,創新品種層出不窮,科技創新100、以中證2000為代表的創新品種吸引了大量資金,引起了投資者的持續關注。
此外,一位公開發行投資研究人員告訴記者,最近,一些外國機構利用ETF來布局國內市場。最近,巴克萊銀行、瑞銀等外資巨頭頻頻出現在新ETF的重倉持有人名單中。數據顯示,易方達上海科技創新委員會100ETF于11月17日上市,最大持有人為外商獨資安聯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持有544.20萬股,持有1.21%。此外,根據華安納斯達克100ETF今年半年度報告,第三大持有人為巴克萊銀行,持有1.35億股。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1日,自今年以來,全市場股票型ETF份額增長超過3900億,為連續10個月實現正增長,表明投資者對股票市場配置價值的認可度不斷提高。截至12月4日,全市場股票型ETF的數量、份額和規模分別達到705只、1.30萬億和1.38萬億,分別占79.93%、66.32%、69.41%。
根據博世基金12月4日發布的ETF周評報告,上周部分大市值ETF資金流入明顯,上海證券交易所50、與科技50指數相對應的ETF資金流入明顯,均超過20億元。
不僅如此,在新年發展的背景下,ETF也成為投資者布局海外市場的利器。這可以從最近剛剛上市的兩個ETF中看出:
首先,華泰柏瑞東南亞科技ETF上市。該產品是中國第一只可以投資泛東南亞科技產業的基金。同時,它也是上海(上海證券交易所)新(新交易所)市場上第一只相互關聯的ETF。ETF的投資范圍并不局限于一個市場。產品標桿指數的成份股涵蓋了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的前30大科技領導者。
第二,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南方東英沙特阿拉伯ETF是亞太地區第一家跟蹤沙特阿拉伯股市的交易所。它可以通過ETF交易沙特股市指數成份股。相關組合包括石油企業沙特阿美的股票。這項ETF的資產規模是世界上類似產品中最大的。可以用人民幣和香港元進行交易。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