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合并再掀“新篇章”。最近,一則有關國泰君安(SH601211.股價13.85元,市值1233億元)和海通證券(SH600837.股價8.18元,市值1069億元)“合并傳聞”的消息開始在市場上流傳。
根據市場情況來看,5月27日,上述兩家證券公司罕見地帶動了A股證券板塊的上漲。然而到了5月28日,國泰君安下跌了1.49%,海通證券下跌了1.92%。
5月27日,《每日經濟新聞》的記者給國泰君安打電話,對方表示,有關傳言早已在市場上流傳,可能是投資者的期望。不過,就這則傳言而言,目前沒有任何需要披露的信息。
記者發現,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均屬于上海國資委旗下的上市證券公司。
就這兩家頂尖證券公司聯手的可能性,記者還在業內進行了采訪。許多行業內人士認為,盡管合并有一些預期,但目前面臨許多困難。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我相信這是一個需要深思熟慮的過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實現。”
合并的預期并不是第一次傳出
然而,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觀察,有關海通證券和國泰君安可能合并的傳聞,已經不止一次在市場上出現過。
最近,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同一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下的券商更有可能發生合并。目前,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旗下擁有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華鑫股份等上市券商。
在最近的一波券商整合浪潮中,有很多傳言稱各券商之間可能會進行合并。比如,自2023年以來,有關國泰君安可能與華鑫證券、華泰證券等券商合并的傳聞屢見不鮮,但都沒有最終確定下來。
根據上述報道,《每日經濟新聞》的一位記者在5月27日扮演投資者身份致電國泰君安。國泰君安表示,與相關傳言實際上已經流傳了一到兩年的情況相符,或許反映了公眾的期待。如果需要披露類似資本運作的信息,公司將第一時間進行公告,所有信息應以公司公告為準。然而,就最近出現的傳言而言,目前并無需要披露的具體內容。
此外,5月27日記者還聯系了海通證券。對方告訴記者,該公司目前沒有相關計劃,最終請以公司的正式公告為準。
雖然關于這兩家證券公司合并的"猜測"尚未得到證實,但在5月27日卻在市場上引發了一定的"期待"。
5月27日早市時,盡管券商板塊整體表現疲軟,但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的股價表現卻強勢。截至閉市時,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分別上漲了3.38%和2.96%,繼續位居A股券商板塊前兩名。此前,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A股的表現整體相對平淡,像5月27日這樣并駕齊驅領先板塊的局面并不多見。
但是,截至5月28日,國泰君安股價下跌了1.49%,收盤價為13.85元;海通證券股價下跌了1.92%,收盤價為8.18元。
行業內部普遍認為這種速度是不可能的
從當前的政策取向來看,發展規模龐大且實力強勁的頂尖證券公司已經成為明確的目標。
3月15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動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建設的意見(試行)》。
根據《意見》,首先要在約5年左右的時間內努力推動出現約10家優質頭部機構,引領行業向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邁進;其次,到2035年前,努力培育2至3家具備國際競爭力和市場引領力的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
一些分析認為,距離2035年的目標還有大約10年的時間。在行業內,頂尖券商進入“具備國際競爭力的2-3家投資銀行”的范疇也是合理的。
對于上述兩家領先券商合并的可能性,一位接近海通證券的分析師表示,有關合并的傳聞已經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但實際的可能性究竟如何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首先,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的合并,關鍵在于上海市國資委的支持程度,而非國泰君安本身。其次,如果合并,整個程序可能會比中信證券之前并購廣州證券等國內券商更為復雜。一個關鍵問題涉及海通是否會退市,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國泰君安的境外業務尚未私有化。若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即使并購海通,國際業務發展仍將受限,與‘世界一流投行’的差距將依然較大。此外,盡管上海市國資委現任主任曾在國泰君安任職,但是否有信心進行這個‘第一合并案例’還需進一步觀察。穩妥的做法可能是等待行業內其他領先券商,例如匯金旗下的銀河證券和中金公司,完成并購案例后再嘗試。第四點,當前券商業務環境的角度來看,合并可能不會帶來1加1大于2的效果。因此,目前仍需進一步研判,實施過程可能不會那么迅速。”一位接近海通證券的分析人士表示。
一位經驗豐富的非銀行分析師在交談中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看來,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的合并面臨一定的困難。總的來說,可以從幾個方面做出評判:第一,海通證券和國泰君安已經缺乏差異化,兩家公司又都是頂尖的證券公司,除非上海市國資委有意開展重大舉措,否則并不需要(將它們合并);第二,海通證券剛剛搬遷到新址,領導層也在近兩年內變動,沒有必要搞大動作;第三,國泰君安和上海證券過去曲折的整合經歷表明,上海這幾家證券公司間的整合確實存在困難;第四,上海國資目前對該行業的態度尚待觀察。即使民生證券資源很好,也正被其他地方的國有資產爭奪,上海市國資委并未參與,這也可見一斑。
他認為,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之間的內部關系相當錯綜復雜,要想整合就需要有權勢強大的人來主導。“但如果一家公司發生嚴重問題,或者存在其他更為強烈的動機,那么肯定會走向合并。”
行業已經經歷了四輪并購高潮
然而,也有專業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上述所謂的“猜測”也許并非毫無依據。一方面政策方向要求“加強龍頭證券公司”,合并顯然是必然選擇。既然存在合并的可能性,那么同一體系內的證券公司很可能是更容易實現的。
中部地區一家券商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上述的兩家券商合并的“猜測”是有可能的。"上海一向敢為人先,如果上海率先擴大規模成為大型券商,這也符合政策方向。
在過去的30年中,證券行業經歷了四波并購浪潮。第一波發生在1995年至2002年,被稱為“分業經營”并購浪潮;第二波發生在2004年至2006年,被稱為“綜合治理”并購浪潮;第三波發生在2008年至2010年,被稱為“一參一控”并購浪潮;第四波則是從2012年開始至今,被稱為“市場化”并購浪潮。
在"綜合治理"潮流中,海通證券一度收購了原甘肅證券和興安證券的經紀業務資產。東方證券也曾購入原北方證券的證券業務資產及其下屬營業部。2014年,國泰君安斥資35.71億元,收購了上海國際集團持有的上海證券51%的股權,從而成為上海證券的控股股東。
需要注意的是,關于國泰君安后來放棄了對上海證券的控股權一事,一位接近上海證券的消息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是因為國泰君安覺得無法解決同行競爭問題,并且上海國資不愿失去上海證券這樣一家擁有券商牌照的公司,原因比較復雜。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自從國泰君安收購了上海證券51%的股權后,上海國資旗下的證券公司之間很少進行資本運作。
若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未來有可能整合,那必然會對行業格局帶來重大影響。
在2021年證券行業的盛景中,這兩家公司的凈利潤總額達到了278.4億元,超過了排名第一的中信證券的231億元。
根據Choice數據顯示,2023年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聯合的凈資本、凈資產和營業部數量等重要指標均超過了中信證券。其中,凈資本和營業部數量數據大幅領先,而營業收入等其他重要指標的總和則與中信證券相當接近。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