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周四,A股三大指數全面下跌超過1%,兩市總成交額達8559.5億元。之前活躍的板塊,比如周期性行業和新能源等,全部下跌,導致兩市4578家公司股價下跌,資金持觀望態度。
//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降息的前景又出現變數 //
上周三,根據美國當地時間公布的消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在4月30日至5月1日的會議上,有一些官員對美聯儲的政策對經濟的限制性程度表示出了疑慮。與會官員們還討論了在更長時間內維持利率穩定的必要性。
會議記錄甚至透露,在必要時,有意愿繼續提高利率。
美聯儲出人意料地采取鷹派立場,打壓了市場對降息的預期。高盛集團首席執行官戴維·所羅門在同一天表示,美聯儲很可能不會在今年內降息。
據芝商所美聯儲觀察工具顯示,約有一半的交易者預計美聯儲將在9月份進行25個基點的降息。
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杰米·戴蒙對此發表看法,“市場預期往往良好,但經常不準確”。
杰米·戴蒙甚至提到,美聯儲的利率可能會“略微”上升,因為通脹的粘性超過預期。
英國在同一天公布了4月份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2.3%,高于市場預期的2.1%。此外,英國央行降息的預期也沒能在6月實現。
就歐元區而言,五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初值為47.4.創下15個月來的新高。經濟數據表現好于預期,因此降息的急迫性也在減少。
總的來說,歐美的央行目前沒有降低利率的必要,這打擊了市場的樂觀情緒。
國際大型銀行積極支持A股看漲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大中華區經濟研究主管朱海斌指出,該行在今年3月調高了對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將去年底預測的4.9%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上調至5.2%。
摩根大通還預測,到2024年,他們預計上證深證300指數將達到3900點,相較于2023年,更多行業將受益于行業配置的調整。
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目前中國的全球GDP占比為19%,亞洲GDP的占比達到了48%。摩根大通亞太區的首席執行官Sjoerd Leenart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已在這里經營了103年。因此,我們對中國持有長期眼光,我們會在未來的100年繼續留在這里。”
高盛表示,海外對沖基金已連續第四周增加其在中國股票的持倉。
根據Wind數據顯示,北向資金今年以來凈流入A股達約930億元。就個股而言,過去一周凈流入資金超過10億元的有寧德時代、長江電力、五糧液和貴州茅臺。
瑞銀證券在近期發布的報告中指出,A股市場目前對經濟潛在問題的擔憂已被過度夸大,卻低估了政策上的支持。該行認為,在房地產市場出現下行的情況下,A股市場有可能作為家庭財富的一個新來源。當前,A股市場對于經濟發展展現出更為重要的戰略意義。為了新的生產力和自主可控的全面發展,股市能夠提供更強有力的融資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瑞士銀行表示,最近A股市場對股東回報的重視程度有所增加,包括對IPO的更加嚴格把關,以及分紅和股票回購的迅速增長。
國內的金融機構表示,目前股市正處于一個熱鬧不安的狀態。
思睿集團的首席經濟學家洪灝在第十三屆金磚論壇上指出,目前股市正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已經采取了一些應急措施,比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等,但這只是初步的救助措施。
洪灝進一步解釋說,本周三有一筆30年期國債,到期日為2024年5月。其收益率從2.2%或2.3%突然下降至1.5%,導致價格瞬間飆升近10個點。這些跡象表明市場正處于劇烈波動的邊緣。
在談及政策的持續性時,洪灝指出,當前所見到的政策只是一個起點,而非終點。中國政府憑借著極為干凈的資產負債表,將成為下一個經濟周期的起始。而發行1萬億的超長期國債,正是一項探索性措施。
華泰證券本周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應該相信中國的優秀企業,而后見證它們的成功。自去年下半年以來,“beta”型資產的資產回報率已經悄然開始回升。與地產周期的發展趨勢不同,這種“背離”表明領頭企業正在逐漸建立更強的周期穿越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然而,市場需求仍然需要推動。
東興證券表示,目前市場的特點是,基本面仍存在憂慮,資金存量博弈激烈。基本面數據與需求端的分歧現象十分明顯,與2016年4月至2016年9月類似市場表現相比,只有在數據整體修復、資金大規模流入之后,結構性行情才可能發生改變。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