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業內人士表示,消費電子行業目前正在逐漸復蘇,AI技術所涉及的軟硬件產品將長期引領消費電子的發展方向。同時,來自車載領域的業績增長也更加穩定可靠。
人工智能智能硬件對各類元器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業內專家表示,這些更高層面的要求會迫使產業鏈企業對技術和產品進行升級和更新。
根據最新的《科創板日報》報道,由于暑期來臨,消費者集中更新電子產品,消費電子板塊最近備受市場關注。
盡管昨日(7月15日)該板塊經歷了震蕩走勢,但從業績方面看,許多公司因終端需求復蘇而受益,業績也有所增長。
長盈精密宣布,今年上半年將實現同比扭虧;歌爾股份宣布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180%-200%;立訊精密此前預測今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將同比增長20%-25%。
在集成電路產業鏈的上游,包括芯原股份、樂鑫科技和恒玄科技等公司的業績也預計會增長。
核心原股份宣稱受下游客戶需求改善所推動,預計今年第二季度營收較上季度將增長91.87%;樂鑫科技則表示,今年1-5月期間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23.51%;恒玄科技預測今年上半年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將增長199.68%。
多家公司的業績增長預計會出現喜人局面,其中終端需求的復蘇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根據《科創板日報》記者從上述公司獲得的整體情況分析。
記者采訪了歌爾股份、立訊精密、恒玄科技等公司的證券部人士,他們都表示,受到智能硬件、穿戴設備等領域的增長影響,這些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消費電子領域的收益表現良好。然而,這些公司的產品并不僅限于消費電子領域,增長來源也不止于此。
長盈精密稱,除了消費電子領域,該公司在新能源市場上也延續了復蘇的趨勢。立訊精密表示,該公司在通訊/數據中心業務和汽車業務方面也實現了高質量的增長,成功地在不同市場高效擴展業務,并不斷提升產品份額。
一些行業內部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以智能手機、智能平板、智能穿戴為主的傳統消費電子產品已經開始復蘇一段時間了,產業鏈上的公司也已經看到了傳統消費電子業務的回暖跡象,但目前消費電子行業的復蘇程度并沒有達到市場的預期高度。
各家企業正在爭相抓住 AI 和車載領域的應用機遇。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對于產業鏈公司的業績拉動方面,短期來看,車載領域和長期的AI領域更具潛力。”許多消費電子板塊公司是“果鏈”供應商,同時也在AI和車載領域有涉足。
在這方面,一位藍思科技證券部人士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說:“公司已經成為一站式服務平臺,具備從原材料到零部件、模組和整機組裝的能力。公司正在積極拓展智能終端AI升級的市場機遇,大力開拓AI領域的新客戶和新項目。”
據藍思科技相關負責人透露,該公司已經與超過30家國內外新能源汽車和傳統豪華汽車品牌建立了合作關系。新開發的中控模組、儀表面板、智能B柱和C柱等產品,已經獲得了更多客戶的認可,并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一位華勤技術證券部的人士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預計今年筆電業務和數據中心業務將會保持較高增長。公司將加大汽車電子產品領域的投入,對這一市場充滿信心。
博碩科技已于今年4月正式成為“蘋果產業鏈”的一部分。該公司的證券部人士告訴記者,消費電子行業的整體復蘇有助于促進公司的業務。同時,該公司正在積極探索動力電池、消費電子自動化組裝和檢測設備領域。
人們表示,人工智能智能硬件對各種元器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更高要求將促使產業鏈上的公司不斷升級技術和產品。
隨著設備功率和能耗的增加,需要提升電流各類元件和散熱材料等零部件的規格和用量。此外,人工智能人機交互也會促使零部件規格提升,例如:需要升級麥克風以提高語音接收效果。一位業內人士進一步指出。
對于AI手機、AI電腦等能夠為產業鏈公司帶來的實際價值有多大,中航證券科技電子分析師劉牧野認為,“AI軟硬件是一個長期趨勢,但目前全球各大科技品牌都還沒有推出高回報的AI產品,市場對AI產業鏈公司的看好主要是基于未來的預期。”
一位行業內部人士表示:“與其他市場相比,國內新能源車市場不斷提升,同時,多家新能源汽車公司也增加了其海外業務,從車載領域帶來的業績增長也將更為確定。”
根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公開的數據顯示,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預計將達到36%-41%,樂觀情況下可能突破40%,并有望在2026年超過50%,占據汽車市場主導地位。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