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下午,全民網紅國產大飛機C919在上海浦東機場首飛成功!值得一提的事,相關公司股價大都呈現沖高回落的走勢。
受事件性驅動影響的還有“一帶一路”板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這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3年多來最高規格的論壇活動,28國元首、政府首腦確認出席,與會代表總人數將達1200多人。預計本次峰會召開將會帶動一大批工程訂單新簽,之前的大量訂單也有望加速生效。中國電建(601669)、中國中冶(601618)、天山股份(000877)、北新路橋(002307)、連云港(601008)等一帶一路概念股開始發力,其中天山股份一周上漲超21%。
備受資金追捧的雄安新區概念股近來熱度有所降溫,相關個股盤中高位震蕩加劇,如本周四雄安概念股一度上演漲停潮,但午后風云突變,首創股份(600008)、樂凱新材(300446)、泰達股份(000652)等多只早盤漲停股午后開板跳水,冀東裝備(000856)、先河環保(300137)、龐大集團(601258)等大幅下挫,跌幅超3.5%,其中冀東裝備盤中振幅高達12.88%,收盤跌4.45%。周五雄安概念股繼續回調。
近日部分白馬股遭遇滑鐵盧式下跌引發投資者高度關注,如海信電器(600060)、水井坊(600779)、雙匯發展(000895)、比亞迪(002594)等,其中海信電器周二更是遭遇開盤直接跌停的極端走勢。究其原因,業績不如預期是此類白馬股大跌的主因,如海信電器4月28日發布2017年一季報,公司2017年1~3月實現營業收入67.03億元,同比下降5.9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69億元,同比下降49.53%。此外,海信電器股價表現糟糕還和重要股東減持有關,證金公司在一季度一口氣減持超過一半的持倉,也難怪海信電器股價創一年來新低了。
金融嚴監管及流動性緊張導致市場遭遇“倒春寒”,存量博弈之下如何調整投資思路?證金公司頻頻減持,救市資金要撤了嗎?本期欄目將就相關話題展開討論。
5月2日,五一小長假歸來的首個交易日,一向走勢穩健、以“白馬股”面貌示人的海信電器,開盤便直接被釘在跌停板上,雖然一度掙扎開板,但很快就重新封上跌停維持到收盤,股價創下11個月以來的新低。海信電器“馬失前蹄”,除了一季度收益同比大幅下滑將近一半的基本面利空外,也和重要股東減持有關。除了第二大股東青島海信電子減持587.62萬股之外,另一個重要股東的減持更令人矚目:原第四大股東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證金公司)減持1379.63萬股,持倉減少到1217.55萬股,退居第五大股東。由于證金公司在2015年股災中扮演重要的救市角色,此前已經連續多季度持有海信電器,今年一季度一口氣減持超過一半的持倉,讓市場對海信電器的股價趨于謹慎。
證金公司原本是配合券商兩融業務順利開展的政策性公司,2011年注冊成立時主要提供轉融通服務。和“救市”二字掛鉤是在2015年夏天的股災中,證金公司注冊資本從240億元增加至1000億元,并獲得央行再貸款和17家商業銀行貸款和授信規模累計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除了以“證金公司”的名義直接入市買股票之外,證金公司還委托10家公募基金成立資管計劃,為A股走出股災恢復相對平穩的走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正因為證金公司在2015年積極救市,其在一季度大舉減持海信電器對股價造成負面影響,也就不足為奇了。不止海信電器,證金公司在一季度減持了多家上市公司,三一重工(600031)、中國化學(601117)等多家公司更疑似被“清倉式減持”,退出十大流通股東的行列(表1)。
而類似海信電器那樣,證金公司大幅減持但還在十大流通股東之列的公司,數量就更多了,基本上都是傳統意義上的“藍籌股”(表2)。
證金公司一季度密集減持,是否意味著2015年的救市資金已經大舉撤退,3300點一線成為難以逾越的“天險”?筆者認為,投資者要全面分析救市資金的意圖和動向。2015年股災很多投資者記憶猶新,大量股票快速跌停,許多杠桿資金被強平,割肉賣出一度都十分困難。救市資金當時的出手,救的不僅是價格更重要的是流動性,也就是讓市場恢復正常買賣秩序。從最近一年多的情況來看,A股市場運行相對平穩,甚至還略有上漲,從救流動性的角度來看,已經實現了當時救市資金的初衷。救市資金的安排本來就是在股市特殊情況下的特殊舉措,并不是試圖抄底逃頂與民爭利。在救市資金的方陣中,證金公司及其資管計劃加了杠桿,有償還資金利息的壓力,適當逢高減持,一方面可以套現償還利息,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自身的持倉成本。
在市場相對平穩之后,證金公司的減持動作就一直不斷,根據國聯證券的研報統計,2015年四季度證金公司及其資管計劃持股數量由2900只降至1600只,減持近一半;2016年一季度至三季度,兩者持股數量由1600只降至1200只,減持四分之一。從這個角度來看,證金公司一季度的減持只是延續以往的風格,并沒有特殊之處。
除了減持之外,證金公司在一季度也增持了部分公司,甚至出現了同行業公司有增有減的現象。比如在券商股中,減持海通證券(600837)、華泰證券(601688)、方正證券(601901)的同時,也增持了中信證券(600030)、東方證券(600958)、光大證券(601788)等;銀行股中,減持農業銀行(601288)、中國銀行(601988)、光大銀行(601818)的同時,也增持了工商銀行(601398)、建設銀行(601939)、民生銀行(600016)等;保險股中,減持中國太保(601601)、中國人壽(601628)的同時,也增持了中國平安(601318)、新華保險(601336)等。而有些公司則是在去年四季度減倉之后,今年一季度又重新增倉,如中國中車(601766)去年四季度減持6228.67萬股,今年一季度又增持2425.62萬股。從這個角度看,證金公司不排除針對部分行業和個股進行調倉換股、高拋低吸,今年一季度減持的股票將來也有可能再重新低吸買回,以此降低持倉的成本。
在優化配置、降低持倉成本的同時,證金公司通過適度回籠資金,也騰出了救市的空間和額度。證金公司不是“光吃不拉”的貔貅,而是進退有據的市場守護神。“在牢牢守住不發生金融風險”的底線下,證金公司騰出資金也為將來可能需要的救市再做準備。從這個角度來看,救市資金并沒有遠去,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在守護A股市場。
在市場相對平穩的情況下,證金公司選擇適時減持,為真正的長線資金留下了操作空間。作為市場的主體之一,證金公司的減持并不必然導致大跌,增持也并不是股價上漲的惟一保證。以券商股為例,證金公司減持的方正證券在一季度上漲了6.71%,減持消息公布后股價也相對平穩;而增持的光大證券一季度反而下跌了4.19%,一來一往之間就相差了近11個百分點。類似的例子還有光大銀行和民生銀行,也是出現了增持股下跌,減持股反而上漲的情況。而連續多季度被減持的貴州茅臺(600519),更一舉突破400元大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烈性酒上市公司。因此,投資者對于證金公司正常的增減倉,應當多一份平常心看待。
好公司并不缺乏資金進入,證金公司減持之后依然會有其他資金接手。大部分被證金公司減持的股票,在消息公布之后走勢相對平穩,并沒有出現太多領先大盤下跌的例子。類似海信電器大跌的例子,更主要還是和公司基本面有關,如廣深鐵路(601333)、長城汽車(601633)等,投資者還需要更多從基本面找原因,而不能完全拘泥于證金公司的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