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是新“國九條”發布后的首個交易日,中字頭高股息個股漲幅領先,央企指數(8841662)收盤后錄得漲幅3.29%。
實際上,高股息策略自2023年以來持續占優,中特估更是幾次領漲行情。券商中國記者梳理數據發現,較2023年三季度,機構對央企的配置力度明顯增加,尤其是一些高股息央企備受青睞。展望后市,多家機構都表示,新“國九條”發布后,紅利趨勢仍在。
從2023年分紅預案來看,中國鐵物等近十年都沒現金分紅的央企已行動起來,但尚有百余家央企,上市以來的分紅率不足30%。
機構持續增持央企
截至4月14日,A股近300家央企發布2023年年報。券商中國記者梳理數據發現,較2023年第三季度,共有217家央企在第四季度被機構投資者增持,合計增持股份數量為296.39億股。
按持股數量計,被增持較多的個股是金融類央企。這里面的主力買手是中央匯金。就“工農中建”四大行而言,自2023年10月11日公告之后,中央匯金持續買入,截至2024年4月10日,已累計共增持10.89億股。
其他機構投資者對央企的加倉力度也不減,比如券商新進25家央企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其中券商持股數量較多的個股有上海電力、國機精工、中鋁國際等。有一些個股更是受到券商們的集體追捧。比如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光大證券扎堆買入了龍源技術。啟明信息則被光大證券、中信證券、中金公司、華泰證券押注。
外資機構也在押注央企,比如阿聯酋阿布扎比投資局(Abu Dhabi Investment Authority)買入了中金公司、中國銀行、云鋁股份、招商積余、許繼電氣、北新建材等6家央企。
如果僅看國資委實控的實體類央企,被機構大量買入的有“三桶油”、通信“三巨頭”、東方電氣、中國中鐵、中遠海控等。
高股息央企獲更多青睞
再進一步看,前述被機構大舉買入的個股,多數都具備高股息特征。統計數據顯示,有69家央企被機構增持1億股以上,合計被增持股份數量占總體的86.54%。這里面有60家央企2023年度擬現金分紅,以每股派現金額與2023年末收盤價為基準計算,平均股息率為3.32%。這已經遠超過當前國有大行一年定存利率1.87%。
拉長報告期,58家央企里有52家連續三年都分紅。其中連續三年股息率超過3.5%的有21家,除金融類央企外,主要集中在交運、石油、煤炭、鋼鐵、通信板塊。連續三年股息率較為拔尖的實體類企業有中遠海控、中國神華、中國石化、南鋼股份、中國石油、招商公路。
實際上,自2023年以來,高股息策略就持續占優,其中央國企因股息率要高于A股整體更是備受關注。中信建投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23日收盤價數據,中證央企指數股息率為4.14%,明顯優于其余各主要指數;且站在股息率指標測算的股債性價比角度,當下中證央企指數股息率顯著高于10年期國債收益率,低估值、高股息的央國企能夠為投資者提供相對穩健的投資回報率。
“央企紅利類資產仍是高勝率選擇。”在中信建投近日舉辦的投資策略會上,中信建投權益策略首席分析師陳果認為,從投資角度,一方面,高股息率優勢能提供安全墊。另一方面,與A股整體水平相比,國企整體分紅比例較低,但相對波動較小,未來提升空間充足。此外,國企具備較高分紅意愿,其中央企更為突出。
紅利策略行情仍延續
而在多重政策預期催化下,央企的分紅水平有望進一步提升。1月24日,國資委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要引導中央企業負責人更加關注、更加重視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場表現,及時通過應用市場化的增持、回購等手段傳遞信心、穩定預期,加大現金分紅力度,來更好地回報投資者。
與此同時,4月12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國九條”),強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監管。滬深交易所又配套發布新規征求意見,2025年起(考察2022—2024財年)將多年不分紅或分紅比例偏低的公司納入ST情形。
多家機構都表示,新“國九條”發布后,資產配置上仍需保持紅利思維。中信證券表示,新“國九條”落地,新一輪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框架逐漸清晰,改革重心轉向投資端,著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者回報,夯實中國資本市場中長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政策短期更有利于大盤風格和紅利策略。
申萬宏源策略也指出,監管思路已經從“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向“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轉變。高股息正在成為一種思潮,而管理層推動資本市場法制化建設,與市場偏好(規模體量較大的底倉資產)、公司治理優化趨勢(高質量治理、高質量回報、高質量并購)共振,可能是下一波趨勢行情的線索。另外,2024年國企央企外延成長,可能是中特估強化的重要看點。
據券商中國記者梳理,目前A股已有202家央企披露2023年度利潤分配預案,擬合計現金分紅7698.60億元。按絕對值計,超六成央企分紅力度高于上年。有一些央企更是多年不分紅,2023年度則一改往昔。如西藏礦業,前7年一直未分紅,2023年度則拋出了2.5億元的分紅預案。
如果以最新收盤價計算,股息率超過4%的依然集中在金融類央企和中字頭實體企業。江中藥業、南鋼股份、招商公路也分別以5.23%、4.99%、4.53%的股息率居于其中。
不過,仍有一些央企在現金分紅上不夠積極。從上市以來的分紅率口徑計(截至2022年度報告期),尚有百余家企業的分紅率不足30%。一些央企近三年歸母凈利潤均上億元,但距離上次現金分紅已經超過5年,甚至10年,比如釩鈦股份、廣晟有色、五礦發展、東方鉭業。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