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強化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該意見共分為9個部分,是資本市場的第三份“國家指導意見”。
4月15日,根據東方財富數據,國務院九部門發布“國九條”后的首個交易日,ST板塊和微盤股出現較大跌幅。在概念板塊漲跌幅排名中,ST板塊、殼資源和微盤股的跌幅名列前茅,分別下跌5.35%、6.61%和8.88%。根據“國九條”的內容顯示,將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應該退市就退市、及時清理的退市制度。
“國九條”可能會對A股的投機邏輯產生深遠影響。據聯儲證券的報告顯示,2023年的20只熱門股票價格暴漲,但缺乏基本面支撐。其中,有9家公司在2022年的扣除非因素后凈利潤低于5000萬元,占了將近一半。根據截至2024年4月發布的報告,上市公司披露的2023年年報或業績預告顯示,這20只熱門股票中只有7家公司的扣除非因素后凈利潤實現了正增長,而其余13家公司要么沒有業績預增,要么扣非后凈利潤出現了大幅下滑。
摘牌、重組新規顯權勢
在《國九條》的引領下,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也相繼頒布了相關的多項業務規定,并向公眾征求意見,內容涵蓋了上市融資、股息派發、企業重組、股東減持以及退市等方面。
4月15日下午,聯儲證券總裁助理尹中余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規對ST板塊分紅基本上沒有什么實質性影響,因為ST板塊本身就不符合分紅條件。相比之下,退市新規和借殼上市政策嚴重影響了ST板塊。簡單來說,它們的估值將受到系統性的負向影響。”
4月15日,東方財富ST股票板塊中的114只股票中,僅有3只股票上漲,而109只股票下跌。在下跌股票中,ST金運、*ST美尚和*ST三盛跌幅最大,分別下跌了18.34%、17.58%和15.38%。
ST板塊整體顯示出主力資金凈流出的情況,而中小資金呈現凈流入的態勢。當日ST板塊主力資金凈流出達5.44億元,其中超大單資金凈流出2.36億元,大單資金凈流出3.08億元。相比之下,中單資金凈流入1.31億元,小單資金凈流入4.14億元。
空殼資源和微盤股板塊的資金流向與ST板塊相同。4月15日,殼資源板塊的大額資金凈流出高達5.97億元,而中等規模和小額資金分別凈流入2.35億元和3.62億元;微盤股板塊的主力資金凈流出達10.63億元,中等規模和小額資金分別凈流入2.83億元和7.80億元。
目前,許多ST股具有“殼”資源的潛在價值。然而,最新的退市和重組規定對這種“殼”價值的影響究竟如何?一位投行人士在不愿透露姓名的情況下表示:“目前‘殼’資源受限,跨界投機行為受到嚴格控制,加之退市政策的加強,可說是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暫時來看,對于ST板塊,投資者宜遠離為佳。”
涉及退市和重組的情況,《國九條》中指出應該進一步減少"殼"資源的價值。強化并購重組監管,加強主業相關性,嚴格把關注入資產的質量;加大對"借殼上市"行為的監管力度,有針對性地打擊各種違規"保殼"行為。進一步加強退市監管,嚴格執行退市規定,嚴懲財務欺詐、市場操縱等惡意規避退市的違法行為。完善退市投資者賠償救濟機制,使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高管等對重大違法退市承擔責任,按照法律賠償投資者的損失。
據報道,上交所近期修改了重組上市的條件,增加了監管力度,減少了殼資源的重要性。與主板上市條件相比,主板重組上市的條件也有所提高。
關于股票退市新規,上交所官網表示:首先是擴大了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適用范圍;其次是增加了三種規范類退市情形;再者是加強了財務類退市標準;最后是完善了市值等交易類退市標準。
慢牛已經到了嗎?
需要留意的是,雖然在4月15日ST板塊下跌幅度較大,但大盤股和科創板普遍表現出色。當天,科創50指數、上證50指數、滬深300指數分別上漲了1.69%、2.10%和2.11%。
“國九條”強調,要從根本上提升上市公司的質量,促進其增加投資價值并加強對投資者的保護。因此,該條例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完善了發行上市、信息披露、股份減持、分紅、退市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這次ST板塊的下滑,是否顯示出“國九條”和滬深股市的新規正在鼓勵投資者選擇投資高質量的股票,避開ST股。
尹中余表示:“新規在一級市場鼓勵產業并購,促進行業做大做強;在投資市場(二級市場)則提倡價值投資,而非投機炒作。”
上述投資界人士表示:“此次新政可能會引領市場朝向價值投資方向:只有做價值投資才能獲取利潤。這對主流投資觀念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政策引導。”
尹中余指出,這次《國九條》中關鍵的監管政策是針對并購重組的。只要這方面做好了,對資本市場的價值投資和對經濟的刺激作用都將產生倍增效應。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