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股市又重回熱門話題,券商開戶也是加班加點忙到飛起。相比之下,同樣火爆的2020~21年的牛市,開戶熱情遠不及現在,主要是那一輪牛市,普通人主要通過公募基金進場,而2020、2021年是白馬牛市,公募基金的收益超過指數,更適合不懂投資的普通人,省心省力。
那這一次為啥大家又放棄基金、重新選擇自己開戶買股票呢?我覺得主要是因為這兩年基金業績不佳,加上今年以來,媒體對公募基金經理的口誅筆伐,給人的印象太深了,大家覺得基金也就那樣,自己開個戶也能炒,還能省掉一筆管理費。
一、到底是自己炒股靠譜,還是通過基金更好呢?
直接比較的數據不好找,不如以指數為比較中介,看主動型管理基金近十幾年的業績統計,看一看他們能不能跑贏指數基金?而散戶又能不能跑贏指數?
二、主動型公募基金是如何跑贏指數的?
下面這張圖就可以看出,主動型公募基金的收益率并不比指數差。
2007~2023年的17年,下圖的灰色柱為主動型基金跑贏基準的比例,基準是滬深300收益率,半數以上跑贏的年份(即灰色柱超過50%)的有9年,年勝率為53%。
更牛的是,如果看連續投資三年的平均收益,半數以上超過基準收益的有14年,勝率高達82%。原因在于,只要是超過基準的年份,都是大比例超越,而一般不及基準時,都是小幅不及。
我之前有一篇分析國內基金的文章,后面有評論說,國內的基金主要是享受體制紅利,不及外資的水平,那我們就來看一看,國外的主動管理型基金能不能跑贏指數。
下圖為美股市場1987~2020年這24年的主動型基金收益,基準是標普500收益率,灰色柱代表當年跑贏基準的比例,超過50%以上的年份只有7年,年勝率只有29%;
如果看連續三年平均收益超過基準的年份,更是只有5年,原因跟國內剛好相反,超過基準的年份,只有50%~70%的基金跑贏,而那些不及指數的年份,很多只有20%以下跑贏——所以巴菲特敢跟別的基金經理打賭說他們跑不過標普500ETF。
很明顯,中國主動型基金的超額收益能力遠超過美國,那是不是說A股基金經理的水平比美股更強呢?
更可能的原因在于基金經理的超額收益來源于A股散戶的虧損。
牛市開始的時候,隨著指數上漲散戶先減倉后加倉,大戶一路加倉,到了指數暴跌時,大戶果然減倉,雖然回撤了大部分浮盈,但到了2016年1月,最終盈利2540億,而散戶在暴跌中一路加倉硬扛,最終承擔了2500億虧損,而同期指數上漲了77%。
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都是沒有技術、沒有消息的散戶將資金向大戶轉移,這個大戶,當然也包括公募基金。
很明顯,絕大部分散戶跑不盈指數,其中的差額被包括公募基金在內的大資金賺走了。
而美股的散戶占比非常少,大部分美國散戶都是因為純粹的愛好或社交談資,拿很少的一筆錢長期持有自己非常認同的公司,很難給大資金貢獻超額收益,美國的主動型基金自然很難獲得超額收益。
那么,我想一定有人不認同,為什么基金這幾年虧損累累,而且以前基金賺錢的時候,基民也沒有賺到錢呢?
三、基民是如何虧錢的?
為什么基金賺錢,基民小虧,基金虧錢,基民大虧,我總結為兩個原因:
原因一,基民比較在意基金經理過去幾年的收益率,但從歷史統計看,連續三年跑贏基準的主動型基金,最高的2021年也不超過50%,最低的年份只有10%。
這個現象的原因在于,A股的風格化和板塊化非常明顯,而且兩三年一變,基金經理一般也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和板塊偏好。連續跑贏基準,往往是因為自己的偏好和大盤的偏好相比吻合,但風格一變,餡餅變陷阱,剛好迎接高位申購的基民。
也就是說,如果你傾向于申購連續多年跑贏的基金經理,又無法分析其超額收益的來源,那等你入手后,有更大的概率跑輸。
原因二,在牛市過了一半后入場,在剛剛開始下跌沒多久加錢,在熊市底部喪失信心贖回。
特別是第二個原因,大部分主動型基金都是最賺錢的時候,規模最高,等于大部分基民都剛好在山頂進電梯,持有在電梯向下的時候。
當然,這兩個原因是人的天性,全世界的個人投資者都是如此,只不過,A股的波動性超越海外股市,A股基民的持有時間也更短,這種“基金賺錢、基民虧錢”的效應也更明顯。
A股的生態太差,基金經理實際上是A股的“背鍋俠”。
四、瘋牛買什么?
不過,主動型基金畢竟只有53%的年勝率,并非什么時候都適合買,還可以再進一步分析,什么時候容易跑贏。
這17年中,滬深300收益為正的有8年,其中5年跑贏基準的基金過半,而且跑贏的比例為74%、95%、65%、90%、96%,幾乎是大部分跑贏。
如果行情比較好,主動型基金跑贏的概率上升到62.5%,前面說,基金的超額收益基本來源于散戶,牛市散戶比較多,韭菜比較好割。
再看,滬深300收益為負的有9年,只有4年跑贏基準的基金過半,而且,跑贏基準數量占比低于30%的4年中,有三個都是熊市。
很明顯,如果是熊市,主動型基金也很難跑贏指數。主要原因在于,熊市中,散戶的換手也大大降低,特別是沒經驗更好割的“新韭菜”數量大大下降,一旦無韭菜可割時,主動型基金也很難做出超額收益。
但如果是大牛市,主動型基金也不一定占優。
再細看數據,近十幾年,指數上漲50%以上的瘋牛市,有2007年、2009年和2014三年,其中2009年和2014年只有超過49%和22%以上的主動型基金跑贏基準,而2007年雖然有74%跑贏,但當年是股權分置改革,遇到一個10送3就是凈值大漲,也是勝之不武。所以總體上,大牛瘋牛時,主動型基金也大概率跑不盈指數。
美國也有這樣的特點,當指數上漲超過30%,基本上跑贏基準的主動型基金幾乎都低于20%。
所以買主動還是買指數,結論就是:
1、上漲行情買主動;
2、下跌行情買指數;
3、瘋牛大牛還是買指數;
4、買什么都不如買美股指數。
可能有人會說,都知道是熊市,那還買什么指數?
是的,由于A股的波動過于劇烈,我們并不知道現在是熊市還是牛市,所以上面的經驗應該改成:
1、看好行情買主動;
2、看壞行情不買或定投指數;
3、非??春眠€是買指數;
4、無法判斷的情況下,買美股指數。
對于大部分非職業投資者來說,只是為了資產的保值增值,不想承受太大的波動,那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大類資產全球配置”。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