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和7月是企業信用評級調整的高峰期,截至目前,已有超過40只可轉債的主體信用評級被下調。
根據證券時報記者的整理,轉債主體的信用評級下調通常是由于以下幾種主要原因:公司經營不佳、償債壓力加大、涉嫌違規受到監管以及質押比例過高等。
隨著當前可轉債下限不斷被刷新,市場對可轉債可能面臨的信用風險的關注顯著增強。信用評級不僅是金融市場風險揭示的重要手段,也是規范和促進金融市場發展的關鍵力量。
評級跟蹤報告的信息頻繁披露
2023年10月,中證協發布了《證券市場資信評級機構執業規范》(簡稱《規范》)。該《規范》明確規定,對于存續時間超過一年的受評證券,評級機構需在每個存續年度至少出具一次定期跟蹤評級報告,并且須在受評證券或其發行人年度報告發布后的三個月內進行披露。基于這一要求,轉債發行人的最新評級情況預計將在7月底公布。
根據Wind的數據,截至目前,已有超過530只可轉換債券發布了最新的債項評級。除了少數幾只未更新外,轉債市場的信用評級披露工作基本上已完成。
與2023年的評級相比,大多數可轉債的信用評級保持不變,只有46只可轉債的信用評級進行了調整。其中,45只的信用評級被下調,只有通22可轉債的信用評級得到了上調。
根據目前已公布的評級下調情況,下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公司的盈利指標與償債能力減弱、行業景氣度下降,以及公司持續經營面臨重大不確定性等。此外,還有一些可轉債被給予了負面的評級展望。
近年來,許多可轉債的評級下調主要集中在房地產行業。然而,從今年來看,被下調評級的可轉債還涉及電力設備、計算機、醫藥生物、電子、基礎化工以及農林牧漁等多個行業,其中業績不佳是主要原因。
根據轉債發行主體屬性的調整情況,民營企業在信用和資質等方面普遍較國有企業更為薄弱,因此評級下調的影響范圍更廣。證券時報的記者統計顯示,今年被下調評級的轉債發行主體中,有39家是民營企業,占總數的86.67%。
不過,今年也有一些地方國有企業發行的可轉債評級出現下調,涵蓋了嶺南轉債、東杰轉債等。此外,泉峰轉債、飛凱轉債等中外合資企業發行的可轉債評級同樣被下調。
根據具體評級情況,以往被下調的可轉債主要集中在AA-及以下等級的債券,幾乎沒有出現AA+及以上等級的轉債被下調的案例。然而,今年一些資質較好的轉債,如聞泰轉債、山鷹轉債和鷹19轉債等,仍然面臨評級下調。
通22轉債是當前轉債市場上唯一一只信用評級被上調的轉債。聯合資信在對通威股份的經營狀況及其他相關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后,于6月12日發布了《通威股份有限公司“通22轉債”信用評級報告》。報告顯示,該公司的主體信用評級為“AAA”,“通22轉債”的評級也為“AAA”,展望為“穩定”。
公司的主體及通22轉債的上次信用評級結果為“AA+”,評級展望為“穩定”。
信用風險依然值得關注
盡管近期低價可轉換債券自低位持續反彈,像廣匯轉債等甚至出現了翻倍的走勢,但弱資質轉債發行主體所面臨的信用風險依然需要引起重視。
在過去的幾年里,投資者通常無需擔心可轉債的信用風險,因為有“下有保底”的保障。即使在標的股票持續下跌的情況下,投資者仍可以以接近面值的價格將債券回售給發行公司,或者等到債券到期時由上市公司進行贖回。
隨著首個實質性違約的可轉債出現,市場對可轉債“下有保底”的神話被打破,價格的下限不斷被刷新。5月17日,搜于特公告稱因流動性不足而無法兌付回售本金和利息,從而導致搜特轉債發生實質性違約。此外,自去年以來,藍盾轉債和鴻達轉債相繼面臨正股和轉債的雙重退市,而正邦轉債和全筑轉債由于公司破產重組,轉債將按照普通債權的償付方案進行清償。
近年來,隨著可轉債退市和違約事件的增多,市場對可轉債發行主體可能面臨的信用風險的憂慮加劇。今年6月24日和6月25日,收盤時價格跌破面值的可轉債數量接近百只。
針對近期許多高到期收益率的可轉換債券跌破債底現象,博時基金混合資產投資部的基金經理高暉向《證券時報》記者指出,主要原因在于退市監管的加強以及最近股市對個股退市的擔憂持續發酵。由于正股退市時可轉債也會隨之摘牌,因此股市的擔憂情緒也影響到了可轉債市場。
另一方面,宏觀經濟仍在緩慢復蘇中,許多行業的景氣度有所下降,部分公司的經營杠桿較高,面臨較大的債務壓力。此外,近期交易所因年報財務指標異常向相關公司發出問詢函,同時評級機構也頻繁調整其評級,市場開始對部分個別證券的信用風險產生擔憂。隨著交易所的問詢和評級調整的結束,市場行情有望逐漸穩定下來。
歷史上,大多數可轉債都是通過轉股方式退出的,出現虧損無法償還本金和利息的情況較為少見。可轉債的信用風險主要體現在退市風險上。
此外,正股的財務狀況和償債能力可能導致可轉債的估值波動。高暉強調,對于財務指標的篩選,應特別關注那些凈資產為負、持續虧損且營收規模較小且不斷下滑的公司。同時,建議密切留意交易所的關注函、問詢函,以及信用評級公司發布的相關關注事項等關鍵信息。
興業證券認為,當前可轉債仍處于“債底”失效的定價狀態,未來一段時間內有較高的修復可能性。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