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晚間,中基協發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銷售機構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百強名單。據記者統計,受益于一季度股市回暖,基金銷售保有規模也迎來回升。“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合計為5.79萬億元,環比增長2.52%;“非貨幣市場公募基金保有規模”合計為8.25萬億元,環比增長2.96%。
一季度,各代銷渠道的基金保有規模均實現了環比增長,但作為“半壁江山”的銀行渠道市占率卻環比下降,結合一季度的股債市場,有機構分析,銀行在債券型基金代銷上具備更強優勢,而一季度債券型基金市場規模有所下行,導致銀行類機構非貨基代銷保有市占率有所下滑。
銀行渠道市占率有所下滑
從渠道數量來看,在這100家代銷機構中,券商占據了51家,較去年第四季度減少2家,仍舊是基金銷售主力;銀行占據了26家,與去年第四季度持平;獨立基金銷售機構占據了21家,較去年第四季度增加2家;保險及代理機構2家。
從權益類排名來看,前十名座次區別不大,其中前七名排位未發生變化,且這七家機構合計管理規模約為4.2萬億元,占比超過整體規模的一半。權益類基金保有量上,招商銀行以6339億元保有規模位居首位,螞蟻基金5858億元保有規模緊隨其后,天天基金、工商銀行保有量都超過4000億元,建設銀行達到3277億元,中行、交行、農行等多家機構保有量數據超過1000億元;排名變動方面,農業銀行規模猛增令人矚目:去年末權益規模僅有1081億元,位居十名開外;但一季度突飛猛進至1768億元,規模增幅64%,位列第八,興業銀行則退居第十一名。
數據來源:中國基金業協會
從保有金額方面,憑借渠道和客戶優勢,銀行銷售的“主力軍”地位依舊十分穩固。權益類基金市場保有量2.94萬億,較去年環比增長1.86%,占整體比例約為51%,非貨整體規模約為3.89萬億,占比49%;但這兩項數據較去年末均有所下滑,華創證券指出,銀行業在債券型基金代銷上具備更強優勢,而一季度債券型基金市場規模有所下行,導致銀行類機構非貨基代銷保有市占率有所下滑。
其次,第三方獨立銷售機構一季度增長明顯,天天基金股混基保有規模4854 億元,環比增加4.2%,非貨基保有6084 億元,環比增加4.1%;螞蟻集團權益基金保有5858億元,環比增加2.6%,非貨基1.25萬億元,環比增加7.9%。
在百強名單中,雖然券商數量減少2家,但保有規模持續增長,合計為12854億元,環比增長2.26%,占整體比例約為22%。
中信證券連續兩個季度為券商“代銷一哥”,權益類及非貨類兩項均位列券商第一,總榜第9位,規模分別為1309億元、1574億元;華泰證券緊隨其后排名總榜第10位,兩項規模分別為1282億元、1432億元,兩家券商名次較去年各降一位。
從代銷基金的數量上來看,據Wind數據,約112家公募基金代銷機構代銷的產品不足100只,而代銷公募基金產品超過5000只的機構有56家,天天基金代銷數量逼近9000只,盈米基金、螞蟻基金以及好買基金等代銷數量超8000只,東方財富、雪球基金等12家機構代銷數量超過7000只。
華泰證券研報認為,銀行和互聯網平臺頭部效應明顯,但頭部券商財富管理平臺市占率提升空間廣闊。招商銀行等零售實力突出的大型銀行、螞蟻基金、天天基金等頭部互聯網機構獨占鰲頭,而券商仍面臨渠道下沉能力不足,基層客戶規模增長乏力,優質客戶資源有限等傳統問題,且同業間競爭依舊激烈,盡管進入榜單機構數量最多,但整體占有率卻最低。
“我們認為,在當前趨勢下,銀行和互聯網平臺中期內仍將占據基金銷售主力,但隨著業務資源的持續投入和渠道建設成果的逐步兌現,綜合實力較強的財富管理券商市占率仍將不斷擴大。”
中基協:公募機構應摒棄短期導向、規模情結和排名喜好
隨著基金行業邁入高質量增長階段,各家機構在基金銷售方面的資源競爭也日趨激烈,相應的對于基金銷售方面的監管政策也隨之收緊。
近期,各地證監局就對多家金融機構出具了關于基金銷售違規的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監管方向主要聚焦人員管理、宣傳推介、合規風控、考核激勵四大方向,如部分機構的基金銷售業務人員、合規風控人員未取得基金從業資格,個別銷售人員在不清楚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的情況下宣傳推介基金等。
此外,據中基協消息,近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基金銷售業務委員會2023年第一次工作會議在廣州舉行。
會議認為,基金銷售業務是連接投資者和基金管理人的重要橋梁,是投資者與公募基金建立信任關系的關鍵一環,在公募基金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近年來,行業積極落實新《銷售辦法》及《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意見》相關要求,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并取得一定成效:一是踐行以投資人利益為核心和長期投資的理念,調整考核激勵政策,將保有規模指標納入基金銷售業務考核,保有規模收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有所提升;二是重視提高投資者獲得感,探索將投資人長期投資收益、基金持有期、正收益比例和留存率等指標納入考核,加大對持有期基金和基金定投業務的激勵;三是銷售行為從產品銷售導向轉為投資者需求導向,從單一產品導向轉為資產配置導向,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并貫以投資者長期陪伴,努力提升投資者投資體驗。
會議指出,公募行業邁入提質增效階段,行業機構應摒棄短期導向、規模情結和排名喜好,逐步建立長期可持續的銷售業務發展模式,并利用委員會平臺優勢加強行業交流,積極開展業務研究工作。一是研究優化銷售業務激勵機制和銷售費用模式,探討完善投資者獲得感衡量指標,推動以投資者為核心的考核機制落地;二是研究投資者行為,幫助銷售機構了解基金投資者的行為特征,有的放矢地引導基金投資行為;三是通過分享行業最佳實踐經驗、加強機構間協作交流等方式,傳遞長期考核理念。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