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樹開花了!不僅僅是中國平安在4月27日迎來時隔8年的漲停,就在5月8日,中信銀行、中國銀行也迎來漲停,而上一次漲停分別是13年前、7年前,郵儲銀行更是盤中刷新歷史最高。
有市場觀點將大漲歸因為兩份會議通知。
一是,5月11日“發現央企投資價值促進央企估值回歸”業務交流會暨國新央企股東回報ETF宣介會即將舉辦;另外一份則是滬市金融業主題座談會,其中“在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中促進金融業估值提升和高質量發展”成為重要議題。
中特估成為了市場較長一段時期的熱門詞,盡管披上了主題、政策等色彩,底層邏輯是過去的A股市場對部分傳統行業國央企的嚴重低配和低估。說到A股的低估值、高分紅,銀行為首的大金融板塊首當其沖。上述5.11會議是為此前獲批的央企股東回報ETF發行預熱,會議作用顯然被放大。
事實上,不僅是兩份會議通知的推波助瀾,“小作文”又來添油加醋。一則無頭無尾的所謂指導意見,要求“國企要做到1倍PB以上”,捕風捉影,卻獲得極大的傳播。
低估值、高股息,在經濟溫和復蘇預期之下,中特估銀行概念獲得資金的青睞。有了多重消息的加持,暴漲順理成章。
根據以往經驗,大金融板塊走強往往預示著行情的結束,這一次歷史是否會重演呢?多位受訪人士指出,這種單一衡量邏輯可能不再奏效,當前市場,銀行板塊是作為“國資含量”比較高的板塊行進,從去年底開始監管開始提出中特估后有比較不錯的表現,中特估有望持續為投資者帶來除穩定股息收益外的收益。
銀行為首的大金融爆發
5月8日,銀行滿屏大漲,中國銀行、中信銀行、西安銀行漲停,農業銀行、民生銀行、工商銀行、浙商銀行大漲超過6%,42只銀行股超過9成漲幅超過2%。有網友感慨:“你以為的大牛市is back,其實大牛市is bank。”從指數維度來看,銀行板塊大漲早已啟動,銀行指數(中信)近5個交易日漲幅達到了9.42%。
此外,除了銀行板塊,券商股也持續爆發,券商指數收盤漲幅超過2%。其中,中國銀河領漲,盤中一度漲停,近5個工作日漲幅達到35.82%。
從銀行板塊ETF漲勢來看,場內10只中證銀行ETF漲幅明顯,比如,天弘中證銀行ETF、富國中證800銀行ETF、南方中證銀行ETF、華夏中證銀行ETF、華寶中證銀行ETF等多只基金漲幅超過4%,從資金流動來看,以規模最大的華寶中證銀行ETF為例,不僅當日收盤價創一年新高,全天成交量飆升超過14億元,刷新近兩年來的最高。
對于銀行股的大漲,市場早有預期。睿郡資產合伙人董承非在5月7日表示,在經濟復蘇不強勁情況下,原來看不起的那些低增速的企業,現在反而顯得難能可貴,因此被忽略高分紅、深度價值的企業反而受到追捧。
博時基金權益投資一部基金經理吳鵬也表示,銀行股這波快速上漲,是其在估值極度低水平、股息率具備一定吸引力、持倉極度低配、基本面預期極度悲觀等背景下,配合當前經濟弱復蘇整體回報率預期下行、中特估政策背景下的估值修復。
漲幅與成交量齊升,背后仍是中特估邏輯
經過漫長的季節,銀行股等來了久違的上漲,截至5月8日,自今年4月以來全市場42家上市銀行中,有17家漲幅超過10%,其中,中信銀行漲幅近40%,中國銀行漲幅超過32%,民生、郵儲、農行、交行、西安等5家銀行漲幅超過20%。
資金的流入量同樣可觀,5月8日,銀行ETF漲幅4.22%,收盤價創一年新高,全天成交量飆升超過14億元,也刷新近兩年來的最高。中國銀行龍虎榜數據顯示,近三日滬股通累計買入5.65億元并賣出10.74億元,4家機構累計買入11.37億元。
銀行股的大漲,正如吳鵬所言,估值極度低水平、股息率具備一定吸引力、持倉極度低配、基本面預期極度悲觀都是銀行股上漲的邏輯所在。
具體而言,在估值上,截至目前,42家A股銀行的平均市凈率為0.6倍左右。除了寧波銀行和招商銀行,其余銀行均處于“破凈”狀態。在這一輪估值修復中,有市場人士指出,中字頭銀行目標價估值最保守看到0.6,相當于2020年疫情前的估值位置,當前板塊交易熱度之下目標價抬升至0.7-0.8,明顯看到,資金對資產質量、讓利實體經濟容忍度提升。
穩定的高分紅和高股息是銀行股相對于其他主題板塊更強的優勢,據財通證券研報,國有大行近五年分紅率基本穩定在30%左右,穩定分紅符合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需要。近年來國有大行股息率也呈逐年提升趨勢平均股息率從2019年的4.85%提升至2022年的5.83%。
而公募持倉占比極低也為調倉提供了空間,公募“冷”銀行久矣,2023年一季度銀行股占偏股型基金倉位為1.96%,為2016年三季度以來新低,顯著低于2010年以來均值。
華寶基金銀行ETF基金經理胡潔就向財聯社表示,高股息策略以其確定的股息收入和較高的安全邊際可以為投資者提供不錯的收益。而基本面穩健、分紅率高而穩定、估值處于歷史低位的銀行板塊是高股息策略的理想增配板塊。與此同時,銀行板塊在一季度是業績低點。隨著大行重定價的壓力過去以及二三季度農商行小微投放旺季的到來,資產端收益率將會逐步企穩,后續業績有望改善。
鵬華基金量化及衍生品投資部基金經理余展昌也指出,與海外銀行對比,在中特估背景下的國內銀行仍然具有較好的投資機會。以國有大行為例,從PB角度而言,郵儲銀行的PB最高在0.75倍左右,其他大行在0.5-0.6倍之間,而海外絕大部分的銀行估值都在1倍PB以上。考慮到海外銀行還有大量的商譽,國內銀行的估值水平是偏低的,本身就有比較大的修復空間。此外,他還指出,國企改革有望使得這些問題得到改善,從而提高銀行的利潤增速,持續修復估值。
銀行是否意味著行情的結束?
隨著證券、銀行等大金融板塊的走強,有市場觀點開始擔憂市場行情告一段落。對此,市場人士認為,站在中特估背景下去看金融股的爆發,并不能簡單做出市場行情結束的結論。
吳鵬分析稱,大金融板塊過去被當成行情結束的指標,其背后通常潛意識映射包括不限于大金融爆發往往代表市場沒有別的方向、市場進入避險狀態、大金融“吸血”嚴重等。但從當前的金融股走強來看,市場表現并不存在上述問題。
首先,當前大金融“吸血”效應并不強,比如銀行板塊近期大幅放量,成交量約為600億,作為大市值的板塊,這一成交量與甚至部分中小市值板塊成交量相差甚遠。
其次,大金融板塊本次表現也不是單一的,放眼全市場,部分港口、鐵路、建筑、電力、石化等板塊也表現較好,因此不能單一地以過去大金融上漲作為單一比較。
吳鵬坦言,當下較為極端的交易結構容易被表征為市場波動的前奏,但市場變量影響較多、今年行情結構差異巨大,建議不要單一映射分析。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