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和邏輯。
知名品牌啪啪打臉,杜嘉班納“辱華”、俞敏洪“女人墮落”、盒馬鮮生“標簽門”,連累著上市公司股價暴跌、名譽掃地;車市出現拐點,2018年或將成為中國車市26年以來首個銷量負增長年度。然而,豪車卻在這個寒冬展現了另一番走俏身影。
樓市表現像霧像雨又像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局面更加讓人看不懂。此前絲毫沒有放松跡象的連漲房貸利率,到了年底卻傳出開始下調,放款速度較之此前的按月計算一下子變成了幾天之內就可以拿到貸款。但是,與此同時,拿到銷售許可證的項目價格卻悄悄高了起來。
曾幾何時,我們愿意稱自己是車市樓市里的“剛需”,即使有些調侃和自嘲,但它意味著“雖然我買不起好的、貴的,但我的需求總能解決”。
但如今,或許“剛需”這個詞以后就消失不見了。高階消費需求中再也沒有“剛需”的容身之地。
是的,買不起就沒有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