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去年,中國電動車賣了350萬輛,占到全球份額的55%。而在2019年,中國電動車產量才只有120萬輛,短短兩年增長了近兩倍!
產業(yè)鏈里一直有個說法,中國供應鏈買什么漲什么。過去房地產的時代,水泥、銅,都是被需求推動大幅上漲。今天市場對電動車強大的需求,也把最上游的最材料推上了天際線。過去一年,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漲了420%!而今年開年,碳酸鋰一天一個價,硬是漲成了海鮮價。
這對電動車產業(yè)會有什么影響呢?
02
首先,漲價并不必然等于通脹。尤其是這些高景氣行業(yè)的原材料,基本都是需求推動,而不是貨幣推動的。過去兩年,中國的貨幣政策一直都極為慎重,M2控制在8%,和名義經濟增速幾乎持平,而今年,市場預期美聯(lián)儲會進一步收緊貨幣。所以,原材料漲價主要因素不在貨幣。
真正的原因是需求,是供給和需求的階段性錯位。熱門的碳酸鋰、石墨、稀土,甚至煤炭,這些緊俏的資源,都有個共同特征,新增產能非常困難。產能投放,從立項、批文到開采,中間一般都要經歷多年時間。而疫情反復,又恰好抑制了有限的老產能釋放。好不容老產能出來一點,物流和海運又經常受疫情影響,要么拖延,要么運費漲價,這些都對產能有影響。
但這還沒完。影響供給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雙碳減排。任何會增加碳排放的產能,都會受到環(huán)保因素的限制,這就進一步減少了供給。但是需求是在持續(xù)增加的,現(xiàn)在全球都全力向綠色能源沖刺,跑的越快,傳統(tǒng)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量反而就越大。這就是供給和需求的階段性錯配,它造成的影響,包括但不限于碳酸鋰。
產業(yè)鏈上游發(fā)生的變化,對中游的制造環(huán)節(jié)的影響最大。大家知道產業(yè)界有個微笑曲線模型。也就是說,盈利能力最強的生意,都處在鏈條的兩頭:一頭是最上游,比如原材料、核心專業(yè)、技術研發(fā);另一頭是最下游,也就是品牌方。受兩頭夾擊的是中游的組裝、制造環(huán)節(jié)。
那么,成本是不是可以順利的向下游進行傳導呢?會有,但是提價的幅度,遠遠小于上游原材料的漲幅。因為電動車企業(yè)之間相互在進行價格競爭。而電動車作為一個整體,還在和燃油車進行價格競爭。用戶自己會算經濟的賬,因此,提價能夠容忍的空間,是非常有限的水平區(qū)間。
03
總的來說,今年產業(yè)依然會保持高增速沒問題,去年350萬輛,今年突破400萬輛。但問題是,成本因素會導致銷量更多,利潤并沒有同步增長更多。過去,看著銷量增長,投資者就愿意用腳投票,支持市值上漲。這里有個非常重要的細節(jié),科技制造業(yè)受到萊特定律的影響,產能翻一倍,平均成本降低15%。但是這兩年疫情復雜的情況,導致萊特定律短暫失靈,并不是產能越大成本越低,反而是產能越大,上下游供需錯配,導致成本漲的越快。
因此,今年,投資者可能會更加謹慎,會更加注重安全邊際。電動車依然會是一個高景氣度行業(yè),但是它整體非常高的估值,給投資者提供的容錯空間就會非常小。如果好生意沒有好價格,那么外界有一點風吹草動,都會構成意想不到的投資風險。
總結一下,創(chuàng)業(yè)和投資,都要警惕大市場幻想。以為只有自己發(fā)現(xiàn)了金山,但其實其他人都發(fā)現(xiàn)了。景氣度越高,往往競爭越激烈。估值越高,它隱含的增長假設就越苛刻。
恪守安全邊際,會是今年一個重要的投資關鍵詞。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