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車險保費上調引發熱議。大家問到說,這是不是先壟斷再提價,是不是保費長期上漲的開始呢?
01
首先,保險業的格局,還遠沒到壟斷的程度。
一方面,車險是個標準品,產品沒差異化,大家就競爭價格或者競爭服務,只要競爭沒消失,靠壟斷提價的邏輯就行不通。
第二,最大的顛覆者是智能汽車,它是裝上輪子的電腦,天生自帶數據,天然適合自營車險。但是保險是個數百年歷史且重監管的行業,有技術沒牌照還是不行。智能車自營車險,它最終還是要有牌照,或者和保險公司合作。因此,前有市場競爭,后有監管壁壘,它想隨意亂收費持續提價,也不會是個長期趨勢。
那么這行真正的長期趨勢和創新方向是什么呢?
02
真正的挑戰者,是保險業內部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的同行。
這個競爭者的市值,在08年金融危機之后,增長了17倍。它依靠數據驅動,把保費平均降低了30%,眼看著就要搶走巴菲特過去幾十年打下的陣地。難怪在2019年,巴菲特說,他真正擔心的根本不是特斯拉做車險,而是1937年成立,但卻持續創新的這個老同行,前進保險。
它究竟做對了什么?能給我們創業或者投資帶來哪些啟發呢? (相關閱讀:樹澤:未來保險啟示錄——是誰讓巴菲特恐懼?)
03
啟發一,你的贏利點,就是別人的突破點。
傳統保險的商業模式是收保費在先,理賠在后,中間的時間差,就可以用暫時沒賠出去的錢做投資。因此,商業模式就決定了,美國的保險公司沒有動力提高效率,理賠越快,可用于投資的錢就越少,所以美國保險業全行業都喜歡磨洋工。
可是,你盈利的點,就是別人的突破點。同行們壓根沒準備在保險上賺錢,承保虧損是拿別人的錢做投資的融資成本啊!很少有人敢想,我就專注把保險本身做好,就讓承保業務本身就能大幅盈利。
巴菲特的競爭者就是這么干的,承保利潤率領先行業老大10個百分點。它壓根就沒去想占用用戶的資金的事,所以才有動力不斷提高效率。比如,按小時賠付;在少收保費的情況下,還能給到足夠的理賠,自己投資建設修理廠等等。極度的效率和周轉降低了成本,在少收費的情況下,竟然還取得了遠高于同行的利潤率。
好生意的特點,是把事情做到極致,就在這件事本身上就能盈利。反觀很多創業者,喜歡說,我先做A,然后做B,有了B才會有C,然后在C盈利啦。可鏈條越長,概率越低,為什么不直接把A做好,就在A上創收呢?
04
啟發二,從事后理賠,到事前風控。
巴菲特的挑戰者,也摸索了很久,一直到2015年才開始爆發。他們低成本的秘訣,是給用戶車上裝UBI數據盒子,可以記錄駕駛習慣,愛不愛超速?是不是油門剎車一起踩?轉彎是不是過急?平時開車頻率是高還是低?有了數據,靠譜的車主,保單價格就能更便宜。數字化的保險,保費將來確實可以做到千人千面。更重要的是,有了數據后,它可以針對性的對駕駛行為做優化,這就不僅是降低保費的問題,保險公司有了為用戶的安全和生命創造了價值的可能性。
啟發之三,從擁有資產,到購買服務。
當汽車已經變成了移動的電腦,將來智能車會更多通過服務來盈利。汽車公司做車險,技術壁壘低,但是牌照壁壘很高。所以車險之外的服務,可能更有想象空間。將來的出行,會從擁有資產,變成購買服務。當人們都通過購買自動駕駛服務來出行,甚至可以不直接擁有一臺車時,這才是車險業終極的挑戰。
05
如果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保險行業:用戶花錢買的是一個服務,一個能真正降低風險,減少事故的服務。而不是最后事故已然發生,而得到的賠償。
最后,能夠降低費率的是優秀公司,而能夠真正降低事故率的,才是偉大的公司。社會已經貼出了英雄榜,誰能揭榜解決問題,誰將會得到來自市場最大的獎勵。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