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www.hand93.com)訊,面對短期市場波動,我們認為,市場恐慌或進入尾聲,可以逐漸樂觀起來。
市場在內部增長壓力、外部政策壓力雙重夾擊下,出現恐慌式下跌。今日國內股市再度大跌,年初以來上證綜指跌幅接近7%,創業板跌幅超10%,市場擔憂出現恐慌下跌的負反饋。究其原因,國內外因素均有一定沖擊。國內疫情繼續發酵,消費預期不穩,基建和地產去年12月數據未出現明顯反彈,出口高基數下未來持續性堪憂,內部增長下行壓力仍在困擾短期市場。海外美聯儲釋放加息與縮表信號,烏克蘭爭端發酵進一步大打壓風險偏好,風險資產承壓明顯。年初以來標普500下跌近9%,納斯達克下跌超13%,昨日晚間美聯儲議息會議釋放鷹派論調后,今日全球市場集體萎靡,日本和韓國股指均跌超3%,歐洲三大股指均跳空低開,這也對國內市場情緒形成明顯壓制。
但是,從經濟增長、外部政策、資金流動、相對配置價值等宏觀角度出發,A股在調整之后的配置價值開始顯現,可以逐步樂觀起來。
國內經濟處于筑底階段,穩增長基調下,全年無論是總量增速、還是行業結構,邊際上持續改善是大概率事件。去年下半年國內經濟受到較大沖擊的原因,與疫情加劇限制消費、全球供應受限沖擊上游、地產基建缺乏逆周期配合等利空同時出現有關,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經濟形勢概括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2021年四季度GDP增速已降至4%,兩年復合增速降至5.2%,均明顯低于潛在增速水平。展望2022年,不論是總量增速,還是行業結構,都在邊際上處于非常有利的位置。針對上述短期風險,穩增長政策基調已經奠定:長期產業結構升級不能忽視短期能源等行業的正常運轉;地方債與基建不僅會加大力度,更會提前發力;貨幣政策降準降息已經證明了以我為主的立場;疫情當前很困難,但隨著特效藥的加快研發、病毒影響趨弱、疫苗接種擴大范圍,仍可以對未來生產和消費保持耐心;地產、互聯網、教育等行業在集中監管后,進入良性發展期,最壞的階段已經過去。如果宏觀總量增速向上,核心行業沒有風險,股市的盈利和風險偏好將獲得保障。
聯儲緊縮的實質風險被短期夸大,中美關系的壓艙石比此前牢固,外部政策的負面預期已經被充分甚至過度反應。
首先,鑒于2018年慘痛的經歷,市場對于聯儲縮表十分忌憚。上一輪緊縮對市場形成根本性沖擊的源頭并不是縮表本身,而是隨之而來的流動性危機,當下聯儲已經充分吸取歷史經驗,設立了SRF工具和儲備了大量隔夜逆回購資金,這對于緩沖縮表帶來的流動性影響至關重要,我們推測本輪縮表的實質性影響將遠小于上一輪。年初以來海外市場的調整,更多是情緒催化,類似去年一季度的Taper預期恐慌,當進入到下半年落地階段,市場反而表現穩健。
第二,市場擔心聯儲緊縮會限制國內貨幣政策的寬松空間。一方面,歷史經驗顯示,中美政策周期錯位也有多次,央行不會被聯儲牽著鼻子走。另一方面,上半年仍有充足的提前行動空間,我們預計央行在短期仍會有后續寬松舉措。
第三,拜登上任以來,中美關系雖無實質性改善,但邊際上仍有一定利好,且可預測性明顯增強,不確定性的下降、確定性的上升,是今年的主線。在科技、地緣政治等方面,中美仍有一定競爭關系,但拜登訴求較高的氣候、進口等議題上,對中國的依賴卻在不斷增強。
2022年外資流入長期趨勢不變,A股的吸引力仍在不斷增強。另一個擔憂,來自聯儲收縮下,全球美元回流帶來的外資撤出風險。眼下全球美元流動性仍呈現泛濫態勢,縮表一定會帶來負面影響,但對于新興市場的外資流向,可能更多是結構性的,而非一概而論。過去5年多時間,恰逢上一輪美聯儲緊縮周期的高峰(2017年開始快速加息,2018年快速縮表),但無論是北向股市外資、還是債市外資,都保持著趨勢性的流入,中國資本市場并未出現其他新興市場的困擾。這一現象的背后,是國內資產指數不斷被納入全球指數所帶來的長期配置資金,更是人民幣優質資產的國際化。我國盡管經濟增速回落,但仍遠高于發達市場水平,國債收益率相較歐美仍高出許多;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保證了優質的消費和科技公司越來越多。展望2022年,即使因為利差和匯率等因素出現短期擾動,但人民幣匯率有望維持在強勢區間,中美利差依然在50BP以上,國內龍頭公司繼續做大做強,外資流入A股的大趨勢不會改變。
資管新規、利率走低、房住不炒等大背景下,A股在居民資產配置中的價值越來越高。國內股票資產的居民財富中的占比仍不算高,參考海外經驗,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銀行傳統理財凈值化,非標資產受到嚴監管,隱形擔保與剛兌逐步打破,逼迫存款資金追逐收益更高的標準化資產,向股市搬家的大趨勢已經啟動。債市收益率中樞下行已成為共識,目前固定收益投資中增加權益資產的角色大行其道,預計2022年固收+等類型的基金占比還將繼續上升。而此前吸納居民財富的大頭房地產,在房住不炒的政策下,房價在過去幾年的漲幅和預期已經相對平穩,今年盡管房地產行業在去年低迷基礎上有望企穩反彈,但房價快速和大幅上漲的概率仍較小,A股在2022年仍會繼續享受替代紅利。此外,為了配合產業升級、宏觀去杠桿,政策也在引導資金流向重點行業的權益資產方面料將繼續發力。
風險提示:疫情惡化超預期。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