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只是一個起點
在雙十一全球狂歡節結束后,張勇再次給現場幾百家媒體打了預防針:“今年以來隨著房地產市場降溫,大家電、手機等迎來挑戰,用戶換手機的周期在變長,而我們需要接受這種挑戰。”
今年雙十一天貓成交額2135億,看起來又是各種破了往年記錄,但它的同比增速卻只有27%,體量確實大了,增長也確實慢了。這個增速略高于阿里2018財年(2017年4月-2018年3月)GMV(26%),低于時間上更接近的2018Q3天貓實物GMV(30%)和用來體現天貓營收的傭金收入(31%)。
另一個被很多人忽略的關鍵數字則不在于阿里內部,而是中國最大的電商代運營公司寶尊。今年雙十一,寶尊電商完成全網GMV65.5億,同比增長31%,而此前三年寶尊都是翻倍跳級的速度在增長。雙十一結束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寶尊電商(BZUN.US)的股價暴跌20.68%。
寶尊代運營的品牌中有很多是天貓服飾、3C、運動等領域的龍頭,且以國際品牌為主。一位關注寶尊電商的分析師告訴36氪,寶尊解釋此次雙十一增速驟降的原因是蘋果產品銷售疲軟。
另一邊的天貓榜單雖然沒有給出各大品牌的具體銷售額,但仍然公布了各項排名:在天貓雙十一手機領域,蘋果及旗下產品斬獲品牌銷售金額冠軍、包攬單品銷售金額前四、品牌銷售件數第二、單品銷售件數第一和第三。應該說,橫向比較起來,蘋果手機在中國市場仍然無人能敵。
如果寶尊和天貓的數據均為真實,那么結論就與阿里高管們的警示完全相符:中國手機市場已經很明顯地整體放緩了。
當然不止手機,大多數行業的增長都不如之前。如果不能粗放型狂奔增長了,接下來該怎么辦?
轉變思路,學習、更新戰略。舉一個例子就是淘寶站在平臺的角度進行產品改版,商品信息流化。兩個多月前,淘寶開始小范圍測試商品信息流化改版。迄今為止,測試的量還并沒有放開,并且似乎商業化也碰到了困難。按照阿里高管們在Q3財報電話會上的說法,這是主動降低貨幣化率,與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選擇。
但面對多位分析師追問期限,阿里卻始終無法給出答案。畢竟經濟低谷期會持續多久,誰心里都沒數。可如果信息流化最終被證明不適合淘寶的交易場景呢?如果它的轉化率始終上不來怎么辦?
張勇最近提出了“商業操作系統”的概念,用來囊括阿里近期的變化。假如商品信息流化失敗,那阿里還有線上線下融合新零售;假如新零售也不行,那還有云和支付的底層解決方案,這些能力對于傳統企業的數據化很有用,可以進軍新制造;甚至老阿里的B2B業務都可能迎來第二春,畢竟連騰訊都開始說接下來要著重建設銷售隊伍,“要去見客戶”。
顯然,阿里并不會把寶都押注在消費、需求和流量的一側,雙十一也就是阿里在所謂“互聯網下半場”中布局中一個處于前端的點而已。
阿里用雙十一來錘煉技術、考驗運營、帶動物流、促進生產。其實阿里正在抓住每一個能引起“協同”的機會。比如,支付寶抽“中國錦鯉”,鍛煉的是其全球化的協同能力;天貓抽“天選之子”,鍛煉的是其廣告和注意力資源的協同能力;菜鳥網絡也依靠抽獎鍛煉了倉庫管理和貨物分揀能力。
從這方面來說,雙十一確實只是引起阿里話語體系中“社會化大協同”的共振的起點。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