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品牌
11月11日中午之前,如果你在淘寶上搜索過“無印良品”或者“MUJI”,會發現跳出來的默認天貓店鋪是一家“無印良品旗艦店”——它并不是那個全球知名的日本雜貨品牌,而是一家國產的 “山寨店”,而正主的名字叫做“無印良品MUJI官方旗艦店”。
只要是不熟悉無印良品MUJI品牌的消費者,就很難分清兩者之間的差別:店名都是“無印良品”,賣的貨物品類高度重合,就連設計風格和色彩使用都相差無幾。隨便翻看國產品牌“無印良品旗艦店”的商品評論區,都能輕易看到被誤導的用戶留言“根本不是日本的無印良品!山寨的!”
當天下午,36氪向阿里巴巴方面反饋,隨后經過平臺治理部門,該“山寨店”不再顯示在默認搜索結果首頁。
既然是很明顯的“搭便車”行為,為什么阿里不直接下架封殺?尤其是在雙十一這么重要的時間點,所有的流量都寸土寸金,為什么還讓山寨店一度獲得了比原創品牌還好的位置?
事實上,這個國產山寨無印良品目前確實是合法經營,與日本無印良品品牌的法律糾紛也仍然在漫長的上訴過程中,幾起民事、知產官司,雙方各有所斬獲。關于商標“無印良品”在中國境內的使用,司法還未有定論,購物平臺不便太過越俎代庖。看起來更像是山寨店投放了廣告,或者用不完整的法律文書得到了平臺認可,而另一邊的正牌店卻沒能在雙十一之前及時拿出應對策略。
從實際情況來看,作為平臺的阿里,在遇到有投訴時的反應,還算比較迅速。但要想進一步保護原創品牌合理權益,就需要更早越過廣告,在法律底線之上進行主動治理。
從最實際的角度來說,阿里要想繼續維持平臺式的高增長,也必須得到無印良品這樣的國際知名品牌的支持。
十年雙十一,天貓脫胎于淘寶并逐漸壯大,這個中國最大的購物節,一直是國際品牌的主戰場。歷年雙十一,成交金額最大的幾大品類里,女裝、男裝、手機、美妝、運動戶外,大多數都由成熟的國際知名品牌占據著前排,優衣庫、蘋果、蘭蔻、耐克。雖然近兩年的國貨運動使一些國產品牌涌現出來,增速很快,但從體量上來看,仍然是國際品牌在貢獻著最多的GMV。
包括阿里在內的大多數中國互聯網公司都在今年遭遇了增速下滑的挑戰。阿里巴巴CEO張勇在不久前的Q3財報中解釋增長放緩時曾稱,原因之一就是與宏觀經濟有關。天貓總裁靖捷就天貓實物GMV和傭金收入增速下降的問題亦曾回答36氪,天貓的增速受到經濟環境影響,但仍然領跑行業。
雙十一后,天貓方面的數據顯示,今年共有237個品牌單日成交破億,而去年是167個,增幅達到42%。此外,蘋果、小米、華為、美的、海爾、耐克、阿迪達斯、優衣庫共8個品牌單日成交超過10億。
在貿易摩擦不斷、未來不確定性加強的同時,中國更需要擴大開放、增加進口,深度參與進國際市場分工中去。阿里巴巴等中國科技公司,將越來越多承擔這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