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裝置檢修、港口庫存下降緩解了甲醇供需矛盾,而后續的消費淡季屬于正常的季節性規律,所以利空因素已經消化,甲醇目前具備了長期持有價值。
供需矛盾得到緩解支撐價格
受甲醇價格持續下跌的影響,生產企業的經營狀況逐漸惡化,部分效益不好的企業(特別是氣頭甲醇裝置)被迫停產。截至6月5日,全國甲醇開工負荷僅為59.53%,較前期63.33%有所下降。目前來看,停產檢修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山東及一些內陸省份,這些地區都是甲醇傳統下游甲醛的消費聚集地。隨著傳統消費進入淡季,部分企業采取減產的策略緩解供應過剩局面,從某種程度上對沖了消費下降的影響。
2016年年底,甲醇價格持續高漲導致生產企業加大負荷生產,但由于終端難以消化如此數量的甲醇,造成港口庫存堆積。經過年初的消化,中東甲醇裝置檢修造成進口受阻,港口價格大漲,企業經營狀況改善,開工負荷再次大幅上升。之后,隨著進口供應恢復,國內甲醇套利窗口再次關閉,但受供應慣性的影響,供應再次過剩。
目前來看,經過兩個月的去庫存,港口庫存已經出現明顯下降。截至5月26日,國內甲醇港口庫存為47.8萬噸,相較3月3日的高點下降19.45萬噸,下降幅度為28.92%。其中,華東地區港口庫存為39.3萬噸,相較3月3日的高點下降15.9萬噸,下降幅度為28.8%;華南地區港口庫存為8.5萬噸,下降3.55萬噸,下降幅度為29.46%。隨著港口庫存不斷下降,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緩解,這對甲醇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
淡季效應對市場的影響有限
甲醇6月進入消費淡季。首先,下游甲醛的消費旺季已經結束,企業訂單較少,多按需消費,對甲醇的需求降低;其次,二甲醚整體需求仍維持疲軟局面,采購較少;再次,由于環保和安全檢查,醋酸開工率偏低,對甲醇以剛需為主,訂單有限;最后,甲醇最大的下游消費領域聚烯烴進入了檢修期,而且檢修多集中在6月。
整體來看,下游進入淡季難對甲醇提供支撐,這也是近期價格走弱的重要原因。不過,需求進入淡季是甲醇季節性的消費規律,屬于市場普遍預期的行為,其對市場的影響相對較小,并且市場已經有所反應,所以后續需求疲軟對期貨盤面的壓制作用相對有限。
后市預測
目前雖是甲醇的消費淡季,但企業采取了停產檢修的方式挺價,以緩解經營壓力。另從港口庫存來看,庫存持續下降,說明供需矛盾已經得到緩解,利空因素消化完畢,甲醇向下運行空間相對有限。因此,逢低買入的操作風險更小,投資者可布局中長期多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