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短暫幾個交易日的拉升后,2月11日,豬肉概念股開始回調。截至當日收盤,豬肉板塊報收3300.4點,下跌2.86%,其中得利斯、大北農跌幅超7%,湘佳股份、正邦科技、唐人神等20余家豬肉概念股紛紛跟跌。
據中國養豬網數據,自今年1月初的高點16.49元/公斤以來,生豬(外三元)價格持續下跌,2月11日最新報價為12.91元/公斤,較1月高點下跌了21.71%,與2021年2月超30元的高位相比重挫近六成。
身處典型的周期性行業,養豬并不是一筆永遠賺錢的買賣。隨著豬市行情不斷探底,多數上市豬企業績已經進入“全面虧損”狀態。根據目前各大上市豬企陸續發布的2021年度業績預告,除牧原股份之外,剩下的企業幾乎陷虧損之中,虧損金額合計超過500億元。
業績“一片哀鴻”
1月下旬,溫氏股份發布了2021年度業績預告,其預計2021年全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30億到-138億元,較上年同期的74.26億元下降275.06%到285.84%。
對于2021年業績變臉的緣由,溫氏股份解釋稱,報告期內生豬價格大幅大跌,而因飼料原料價格連續上漲、公司外購部分豬苗育肥、持續推進種豬優化等因素推高養豬成本,公司肉豬養殖業務利潤同比大幅下降,出現深度虧損。
實際上,溫氏股份的巨虧并非沒有征兆。2019年是生豬價格進入新一輪上漲周期的起始之年,在非洲豬瘟疫情的持續影響下,這一年溫氏股份的生豬出欄量由2018年的2229萬頭下滑至1851萬頭,但該公司仍憑借超250%的增速,近140億元的凈利潤規模位居2019年最賺錢的A股上市豬企榜首,平均日賺約3827萬元。這也是其自上市以來亮出的一份“成色”最佳的成績單。
然而,溫氏股份在這一巔峰時刻并未維持太長時間。根據該公司財報,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虧損規模已吞噬了2020年全年凈利潤。
由盈轉虧的并非只有溫氏股份,國內養豬規模較大的正邦科技業績也十分堪憂。根據最新業績預告,該公司2021年預虧高達182億元-197億元,虧損情況創歷史之最。正邦科技在預虧公告中稱,2021年全年,其銷售生豬1492.67萬頭,同比增長56.14%。但由于國內生豬市場價格下滑,公司單頭銷售均價為16.6元/公斤,單頭收入下降1653元,銷量的上升疊加銷售價格的下降影響利潤達88.73億元。
“豬中茅臺”牧原股份也未能獨善其身。業績預告顯示,2021年,該公司營收預計將從2020年的562.77億元上升至最高800億元,凈利潤卻大幅縮減至65億元-80億元,上年同期這一數據為303.75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財報,2021年前三季度,牧原股份的凈利潤同比下降58.53%至87.04億元,其中第三季度虧損8.22億元,這是其近三年來首次單季虧損,按此計算其第四季度預計虧損幅度在7億元-22億元之間。
“報告期內公司生豬出欄量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但由于國內生豬產能逐漸恢復,2021年生豬價格較去年同期明顯下降,導致公司2021年經營業績較去年同期明顯下降。”在業績預告中,牧原股份曾如是解釋業績下降的主要原因。
2021年,我國生豬價格下降的幅度究竟有多大?
以牧原股份為例,2020年,牧原股份生豬銷量達1811.5萬頭,銷售收入達550.65億元,商品豬銷售均價為30.4元/公斤。而根據其最近披露的2021年12月份生豬銷售簡報,商品豬銷售均價已降至14.75元,其中2021年9月及10月甚至跌至12元以下。溫氏股份也不例外,2021年12月,其毛豬銷售均價16.21元/公斤,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0.2%。
何時能夠反彈?
那么,豬肉價格是否存在繼續下行風險?
“2022年預計生豬行業延續去產能,豬價震蕩尋底。22年3月和22年5月合約分別對應21年5月和21年7月能繁母豬存欄量,當時能繁母豬存欄處于本輪豬周期峰值階段。從去產能進程來看,截止2021年底,我國能繁母豬存欄仍然高于正常保有量水平,意味著2022年10月份以及之前時間段內,我國生豬出欄量仍然維持過剩水平,生豬價格難見到趨勢性轉折。”1天前,國投安信期貨發布研報稱,本輪豬周期未到反轉時。
此前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2019年至2020年,各家養豬企業的擴產規劃可用“兇猛”來形容,擴張速度已遠遠超出行業的增長速度,“各大豬企擴張步伐不止,將加速周期的下行。我覺得現在企業的規劃不能過于激進,應及時理性的安排及調解生產計劃,現在是行業需要降溫的時候,而不是再去鼓勵大家去瘋狂擴張,畢竟在周期下行過程中,企業將面臨利潤大幅縮水或出現資金鏈斷裂等情況”。
根據正邦科技在業績預告中的表述,2019年-2020年因疫情影響,國內母豬總量急劇下降,為保證供應及獲取利潤,公司通過外購高價母豬進行快速擴張,報告期內得益于自產母豬的快速上量,結合國內生豬價格持續下降,公司進行戰略轉型,由快速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不僅處置了前期高價外購的低效母豬,同時,為提升母豬效能、優化資源、降低成本、保證資金安全,對種群進行進一步優化,合計死淘能繁母豬及后備母豬約220萬頭,告損62億元-68億元。
“從去年開始,養殖場陸續淘汰低效能的三元母豬,逐步替換為產能效率高的二元母豬。另外,出欄體重的下滑也是降本增效的一個措施,養殖單位目前出欄100公斤-120公斤的生豬較多,以實現料肉比最優化。除此之外,管理成本、人員成本的壓縮也是舉措之一。”在卓創資訊生豬分析師王亞男看來,目前市場仍然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生豬價格有繼續下降態勢,對于屠宰企業而言,生豬價格下降意味著原料采購成本回落,對肉價有一定拉低作用。加之近期豬肉市場處于傳統消費淡季,對豬肉市場無拉動效果,因此短線豬肉價格或仍然處于震蕩下滑的走勢。
“特別聲明:以上作品內容(包括在內的視頻、圖片或音頻)為財經365網站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