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低位震蕩、債市萎靡不振,新基金發行遭遇難題。已發基金難銷,手握多個過期批文難消化,上半年基金公司的日子著實不好過。今年以來市場上共有15家基金公司未發一個新產品。銀行等渠道也對基金產品不“感冒”,很多銀行不再主動推銷基金產品。
A股市場持續低迷,監管新政讓曾風靡一時的委外基金風光不再。公募基金的發行,如今怎一個“冷”字了得!不僅新基金募集額度遠不如以往,一些新基金還頂格90天發行,甚至有新基金宣告募集不成功。想起曾經公募基金發行時的比例配售、一日售罄,不得不讓人感嘆唏噓。中國公募基金自1998年起步,歷經近20年的歷程,至少在新基金發行這個方面,完全未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原因何在?產品高度同質化,可能就是一個主要的問題所在。
新基金發行遇冷
新基金發行遇冷,冷到什么程度?讓數據來說話。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募集時間為3個月的新基金高達三四十只,逾10只正在發行中的新基金,將募集期“頂格”定在了90天,這一情況只是在2016年出現過。遙想2006年、2007年的時候,股市賺錢效應明顯,新基金發行火熱,比例配售就是那個時候搞出來的,甚至有只QDII基金,一日發行過千億,最后不得不實行比例配售。遺憾的是,上海某基金公司發行的這只QDII基金,讓持有人一直巨幅虧損到現在,何時能解套?似乎只能是個謎。
去年12月,監管層發布《關于公募基金產品募集情況的通知》,規定自2017年1月起,對于超期未募集的基金產品數量達到或超過已批復未募集基金產品總數60%的基金管理人,再次申報基金產品的,證監會將委托相關派出機構對基金管理人有關情況進行現場核查。這一規定,也導致基金公司不得不消化已有的產品名額,相當于“去庫存”。可以說,目前基金公司正在艱難的“去庫存”過程中。
當然,新基金發行遇冷,還與委外定制基金遇到強監管有關。根據監管機構的要求,3月17日后成立的新基金,需滿足“基金單一投資者持有份額超過50%,應采用封閉式運作或定期開放運作。其中,定期開放周期不得低于3個月”。這一規定,無疑給瘋狂發展的委外基金兜頭潑了盆冷水。很多無法成功備案的委外基金,只能面向社會公開募集,以滿足新基金成立的要求。但即便這樣,在目前的市場狀況下,亦非易事。
當然,新基金發行遇冷最極端的表現,就是基金公司新基金發行無法達到成立條件,不得不宣布合同暫不生效。嘉合睿金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4月29日發布公告稱,由于未達到成立條件,基金合同暫不生效。至于新基金發行延長募集期的,在目前的市道下更是屢見不鮮,見怪不怪了。
在基金公司的各個崗位中,目前除了投研人員感嘆投資難做外,市場部人員也不得不感嘆:賣基金難!賣新基金難上加難!
賺錢才是根本
股票基礎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基金就好賣;股市一跌,基金就無人問津。歷經近20年的發展,中國的公募基金其實還未擺脫靠天吃飯的窘境。在2006年、2007年的那一輪牛市中,由于公募基金的數量不到1000只,相比中國居民巨大的資產配置需求,公募基金產品顯得供不應求。尤其是在股市火爆的行情下,公募基金銷售也隨之火爆,以至于“一基難求”,持有人甚至一大早排隊去銀行網點購買基金。2006年、2007年新基金銷售的火爆,嚴格地說,得益于股票市場巨大的賺錢效應。彼時,公募基金產品也有年收益率超過100%的,在“中國大媽”強大的購買力和中國居民理財需求的空前爆發下,公募基金銷售的火爆,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隨著股市行情的逆轉,震蕩市或熊市期間基金產品也失去了賺錢效應,基金沒能幫持有人帶來正收益回報,新基金銷售也就失去了往日“一日售罄、比例配售”的火爆。尤其是最近兩三年以來,公募基金相比快速崛起的私募基金、券商資管、保險資管,并沒有顯示出自己獨特的優勢,中國居民的理財途徑越來越多元化,而公募基金產品又沒有賺錢效應的前提下,又始終擺脫不了高度同質化的弊端,加上公募基金產品已經擴容至少四倍,現有的公募基金產品已經超過4000只,新基金銷售遇冷,當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股市行情一好,幾乎所有的公募基金公司都搶著發權益類產品。對于基金公司來說,多發一只產品,就多了一個擴大規模的途徑。一旦股市行情不好,債市行情轉好的時候,公募基金公司又拼了老命發固定收益類產品;委外定制基金火的時候,公募基金公司又到處找關系,拼命發行委外定制基金來擴大公司規模,公眾看到的是公募基金公司拼規模拼得不亦樂乎,而基金到底為持有人帶來了多大超額收益,基金公司至少沒有把這個問題放在第一位。公募基金經理做的是相對收益,公募基金公司的利潤來源,主要來源于資產管理規模,誰的規模大,誰的利潤就多,誰家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就有底氣向股東交差或邀功。公募基金公司運作的出發點,是股東的利益訴求,而不是持有人的利益。
因此,在這樣的體制之下,也就不難理解公募基金產品高度同質化的原因了。因為所有的公募基金公司雖然深知業績的重要性,但業績很多時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與其這樣,那就拼命地擴大資產管理規模吧!什么產品熱,就拼命發行什么產品。
其實,老百姓的理財需求是多元化的,中國資本市場也是多元化的。公募基金公司如果多花點心思在產品創新上,比如掛鉤境外市場的理財產品、對沖產品,為持有人帶來持續穩定的正收益,這樣的新基金,永遠都受老百姓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