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天I/O主題演講發布的諸多新產品功能,就是皮查伊這一思路的具體落實。引入TenSorFlow系統之后,Gmail的垃圾郵件攔截率達到99.9%;基于語音識別的Google Home可以識別不同的用戶聲音,只需兩個麥克風就能準確識別;基于圖像識別的Google Lens可以直接拍照查信息和操作,Pixel手機可以自動清除拍照圖像的噪點;基于語義識別的Allo可以智能進行對話回復和聊天翻譯。
此外,已經有1億用戶的智能助手Google Assistant更是谷歌AI實力的具體體現。目前Google Home智能音箱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在兩成,落后于占據先發優勢培育市場的亞馬遜Echo。不過,為了獲得更多的用戶和數據,提升智能助手的效率和實際用途,谷歌推出了Google Assitant的iOS版本。
此外,谷歌還再次推出了面向低端市場的簡化版Android Go,顯著降低了數據流量和硬件參數需求,降低了智能手機的成本價格。這一版本無疑是為了在印度、拉美、非洲等新興國家市場吸引到更多的首次接觸移動互聯網的人群,為未來打下用戶基礎。
實際上,數據才是谷歌的基因所在。谷歌的商業模式落地依然是獲得數據賣廣告。谷歌與蘋果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基因。蘋果在意的是用戶與銷量,技術更新是基于自己的設備,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設備銷量;而谷歌在意的是用戶與數據,技術更新可以免費可以跨平臺,只要能最大化獲得用戶與數據,硬件設備的優勢從來不是谷歌的優先考慮。
AI技術幫助谷歌提升自己產品性能,幫助谷歌獲得更多用戶,帶來更多數據幫助谷歌提升AI實力。在個人消費級別,還沒有哪家公司能夠像谷歌這樣獲得完整的、深入的個人數據;微軟的優勢在于企業生產力市場,而亞馬遜和Facebook則側重于電商、云服務及社交領域。
當然,要獲得谷歌更智能人性的AI改造產品體驗,就必須將個人數據交付給谷歌。這也是不可避免的行業趨勢,對谷歌以及整個AI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行業準則要求。個人隱私問題也是谷歌和Facebook這兩家靠數據進行商業化的共同挑戰。在這一方面,谷歌和Facebook需要極為謹慎。
AI領域,巨頭既有競爭,也存在合作。去年12月,谷歌、微軟、IBM、Facebook和亞馬遜共同成立了人工智能合作組織(Partnership on AI),共同制定人工智能行業未來的發展規范。目前這個機構已經吸引了100多家公司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