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打疼了,自然就不會再繼續了。
最新財經新聞
簡單回顧下歷時19個月的中美貿易戰加征關稅簡史:美國對中國加關稅共分三輪。
● 第一輪:美國對中國的5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關稅,并限制中國對美國科技產業的投資,中國做出相應反制。這一輪關稅主要是在科技和電信領域,即所謂的科技戰。
● 第二輪:最新財經新聞美國對中國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征10%的關稅,后又上升至25%,主要涉及中低端制造業。
● 第三輪:繼2000億美元關稅上調之后,美國對中國的30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的關稅,主要涉及中低端制造業。
此前我們說過,中美貿易戰必然要打,但不會持久。
必然要打是因為美國看到了貿易逆差,美國人認為錢都流進了中國人的腰包,這是他們不能忍受的,美元戰略逐漸受到威脅,特朗普鐵了心要讓制造業回流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就是為了給發展中低端制造業鋪路。
中國過去幾十年改革開放,中低端制造產業發展迅猛,解決了大量的就業,但中國發展到這一步,體量有了,目前最大的矛盾就在于體量大,質量差,結構有問題。這樣下去,萬一外部環境快速變化,會對中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所以也急需要轉型升級,調整低端-高端產業的比例和結構,不僅在于供給側改革,還需要外部環境惡化來倒逼國內企業下狠功夫轉型升級,長痛不如短痛。
所以,中美之間的貿易戰有必然性。
但為什么現在又不打了?無非就是兩個原因,一方面,美國得到了想要的,自然就會收手;另一方面,自己也疼了,為什么還要繼續呢!
最新財經新聞美國經濟長牛了11年,這時候已經在了高位下滑的關鍵位置,種種原因制造業沒回流多少,反而ISM制造業PMI指數在持續萎縮中,尤其是貿易戰對于中國出口美國中低端零配件上出來問題,一是難以找替代,再者就只能雙方共同承擔,影響自身是必然的,債務高企的美國經濟已經脆弱不堪,搞不好直接把美國經濟帶入危機中,這就得不償失了。
面臨中期選舉的特朗普,需要給美國帶來切實的實惠,而不僅僅是全球樹敵和嘴上的承諾,只有這樣,才能在選票面前有優勢,尤其是在被對手彈劾的情況下,內外交困,“停火”是唯一的選擇。
另外,中國的態度也很鮮明,原則問題絕不退讓。這也讓特朗普明白,中國不是幾十年前的日本,也不可能被嚇退,想通過壓迫手段逼中國就范基本沒戲。但中國不可能不做出任何表態,積極磋商,擴大金融市場開放,購買美國能源和農產品,這也表明我們的坦誠態度。
可以看到,中美之間必有一戰的判斷是沒錯的,也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任何一個守成大國絕不會坐等被超越。貿易戰的結束,并不是說中美之間的競爭就徹底結束了,中美之間的博弈存在長期性與反復的可能,尤其是在政治與全球戰略布局上,沖突是必然的。這一戰應該不會再大規模熱戰,目前反應在貿易戰,但這絕不是終點!
目前的中國處境還是比較被動的,戰略防守階段保持足夠的自信和定力是必要的,適當時機轉守為攻,擁抱世界!以上就是最新財經新聞,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或“財經365網”微信公眾號看財經深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