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www.hand93.com)6月23日訊:2019年6月13日,兩艘油輪在中東地區的霍爾木茲海峽阿曼灣附近遇襲。這不是中東地區的第一起,也不會是最后一起,與以往事件相似,吃瓜群眾很難知道背后的真相,究竟是誰主導了這一襲擊。
它發動的時機很敏感,事情發生的時候,安倍晉三正在訪問伊朗,試圖打破美伊之間的外交僵尸。而這次遇襲的油輪中,就有日本的。
2019年6月20日,伊朗宣稱擊落了一架美國的“間諜無人機”,2019年6月21日據說美國的戰機都開到伊朗了,隨后又撤回了。什么原因,不知道,也許,我們就與一場戰爭擦肩而過。
中東從來不太平,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個璧就是石油。
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曾說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整個世界。"
他沒有說的是,對美國而言,控制了石油,才有的美元霸權。
1
三次石油危機
談石油,總不免要談石油危機。
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上一共發生過三次嚴重的石油危機,每一次都與中東地緣政治動蕩有直接關系。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1975年)
1950-1973年期間,原油價格被七大公司人為地壓得很低,平均每桶約1.80美元,僅為煤炭價格的一半左右。經過OPEC的斗爭,到1973年1月才上升到2.95美元一桶。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紛紛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改變對以色列的庇護態度,決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訓西方大國。10月16日,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提高石油價格,第二天,中東阿拉伯產油國決定減少石油生產,并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石油禁運。
當時,西歐、日本和美國用的石油大部分來自中東,石油提價和禁運使西方國家經濟陷入一片混亂。提價以前,石油價格每桶只有3.01美元,兩個月后就達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價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國國際收支赤字,最終引發了1973~1975年的戰后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
1974年2月11日~12日,在美國倡議下,13個國家聚集于華盛頓,成立國際能源機構。該機構的主要職能是促進其成員國建立應急石油儲備或稱戰略石油儲備;協調突發事件引起石油供應中斷時成員國之間的石油調配問題。
嘗到了使用石油武器的甜頭之后,阿拉伯國家在6年之后又再次揮舞起這個利器。
第二次石油危機(1978年-1980年)
1978年伊朗發起推翻巴列維王朝的革命,社會和經濟出現劇烈動蕩。從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輸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場每天短缺石油500萬桶,約占世界總消費量的1/10,致使油價動蕩和供應緊張。
1980年9月20日兩伊戰爭爆發,兩國石油生產完全停止,導致全球市場每天有560萬桶的缺口。在此期間,歐佩克內部發生分裂。多數成員國主張隨行就市,提高油價,結果歐佩克失去市場調控能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
兩次石油危機帶來的創傷,讓西方各個國家開始重視開發新能源和開展節能措施,并開始逐步建立戰略石油儲備。
70年代中后期起,各西方發達國家和石油公司大力開展了在非歐佩克地區的勘探和開采石油的活動,以擺脫歐佩克對石油的絕對掌控地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頁巖油革命。
第三次石油危機(1986年-1990年)
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石油輸出國組織團結力量的瓦解以及新興產油國的出現,石油價格持續下降。1986年,石油價格降到10美元/桶以下,使國際石油市場出現混亂,第三次石油危機爆發。
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同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桶的高點。
美國經濟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在這次石油危機中,僅三個月的時間,石油從每桶14美元上漲到40美元。
不過,由于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應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使原油價格在一天之內就暴跌10多美元。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國家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這次高油價持續時間不長,與前兩次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