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真正有見識的人,永遠都讓自己活得不舒服
前兩天看到一個新聞,主人公賴蕾出生在貴州一個山寨里,同齡人在差不多年紀都結婚了,但她依然在學習,中專畢業(yè)之后,她去了北京考試,考上了中央民大。
本可以在大城市過舒適的生活,但賴蕾卻毅然回鄉(xiāng)帶領全寨子織娘染布,想讓她們憑借自己的手藝脫貧。
背上了整個寨子命運的賴蕾,同時也背負了上百萬的債務。
這時,世界頂級奢侈品牌找她合作,這次她本可以輕松擺脫債務了,自己贏得名利,但她選擇拒絕,為了讓更多手藝人有飯吃,她開通了淘寶,將侗族手工藝傳遞給了更多人,也因此養(yǎng)活了數千位織娘,之后,她的作品2次登上了巴黎時裝周。
吳軍的《見識》里說:“很多人之所以成不了大氣候,不是能力不行、機會不夠,而是因為見識太窄,導致目光短淺,對一點平庸的成績自得自滿,過早選擇了安逸的生活,停止了奔跑。”
賴蕾的人生之路之所以越走越寬,正是因為她一直都不讓自己選擇那條更舒適的路。
見識決定了人生的層次和格局,我想,之所以為什么很多人說“爬也要爬回北上廣“,就是如此。不停打破內在的舒適,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停奔跑注定會見識到更大的世界。
但究竟怎樣才能增長見識呢?
王小波曾講到,人們的見識總要受處境的限制,這種限制既不知不覺,又牢不可破。
先天見識牢不可破,但后天的見識卻可以精進。
閱讀和電影,是最低成本擴展見識的竅門,那些在書本和電影里出現的人和事,也就變成了你的經歷,他們的見識會變成你的見識;
再者,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看看話劇,逛逛藝術展,都是一次知識面和生活半徑的拓展;
每年一次的旅行,也是不錯的方式,有錢就走遠一點,沒錢近一些也無妨,體會過不同的風土人情和文化之后,你會收獲更多看待世界的方式,懂得更多生活的規(guī)則。
電影《黃金時代》里面有一句臺詞我很喜歡:“人一生選擇的事情非常少,沒法兒選擇怎么生,也沒法兒選擇怎么死,我們唯一能選擇的兩件事,第一是我們這一生怎么愛,第二是我們這一生怎么活。”
愿你盡可能地見識,盡量感受,盡全力地活。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頻道!